论NGO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13 06:43:05

论NGO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二十世纪80年代,NGO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改革开放的文化交流中,非政府组织意识渐渐进入中国。进入21世纪,政府职能和管理理念逐渐转变的转变,总体呈现出放权的趋势。政府开始提倡发展“社会组织”,伴随着次变化的是公民意识的转变,加之2008年的汶川事件使公众和政府同时意识到非政府组织存在的必要性。NGO为公民政治参与、影响公共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NGO 民主政治 弱势群体

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一 NGO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回应,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而在我国,80年代的NGO处于刚刚开始萌芽的阶段。对于中国而言NGO的出现和发展是民主意识和典型社会公共事件共同催生的,具有一定的被动和滞后性,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 NGO意识萌芽阶段

二十世纪80年代,NGO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改革开放的文化交流中,非政府组织意识渐渐进入中国,公众社会本位意识增强,加之90年代后的社区变革,推动社会的自治,推动自愿者团队的发展。“全球公民社会”的出现,国外机构的成熟模式、发展理念对中国公益组织进行了一场洗礼。

2 NGO的初步发展

进入21世纪,政府职能和管理理念逐渐转变的转变,总体呈现出放权的趋势。政府开始提倡发展“社会组织”,伴随着次变化的是公民意识的转变,加之2008年的汶川事件使公众和政府同时意识到非政府组织存在的必要性。至此NGO有了一席之地。

3 NGO逐渐兴起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民众和政府间的交流平台,网民逐渐成为社会中的一股力量,甚至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社会公众公民意识、权利意识逐渐成熟,对NGO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专业化。NGO行业出现专业化的倾向。NGO呈现出专业分化,集群合作的状态。

二 NGO在中国社会下的作用

1 NGO对于政府而言的作用

(1)NGO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处理政府薄弱环节。

非政府组织多是民间自发组织,更容易深入社会,针对下岗工人、农民工、孤寡老人、流浪儿童、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帮助,或者通过自身组织力量和政府取得联系,搭建政府和弱势群体间的沟通平台。

(2)NGO有利于政府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NGO的存在分担了政府一部分的工作,变相的为政府节约了成本,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资金有限等因素,非政府组织注重效率,节省工作成本。作为社会中的一股政府外的力量,无异于是对政府工作的有力督促。

(3)NGO能够降低政府的风险和责任

NGO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服务当中来,处理的问题一般是涉及到公共管理较为极端和边缘性的问题,很多是民众和政府沟通的最薄弱的地方,如贫困人口的扶贫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由于政府的人民公仆性质,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稍有不当便会受到追责,NGO的公益性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此种情况。更容易和民众沟通,在把这种诉求转达给政府。

2 NGO对于民众的作用

(1)为民众搭建了一个更“亲民”的求助平台

NGO日渐发展成熟,有针对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社会问题的NGO,目前国内的NGO涉及社区发展、医疗卫生、生态保护、动物福利、妇女儿童、教育、劳工、灾害管理、社区照顾、社会企业、公平交易等各个领域。又如国内著名的NGO自然之友是针对环境保护的公益平台,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是针对海洋保护的组织。专业化分工的NGO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方便明确的求助平台。

(2)NGO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NGO的出现和兴起为公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也在引导着年青人的就业意向,吸引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环境卫生等等专业的毕业生加入非政府组织。国外的NGO相比我国而言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在扩大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美、英、法、德、意、日、匈、瑞典8个国家里,NGO就业岗位数量占社会总就业岗位的1/20。在美国NGO的规模是:占GDP的46%,占非农就业人口的5%,占服务就业人口的10%,相当于公共部门就业人口的27%。

3 NGO的社会作用

(1)促进社会治理工作的转型。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是市场经济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且由于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它必将引起整个社会生活即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种巨变中,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将得到根本性的改造,这就是社会转型。(陈宴清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88:1.)在西方社会中,当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时,迫切的需要介于市场和政府间的第三种力量进行社会管理。这种需要是NGO产生的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动力。在我国,政府承担着主要的社会管理职能,对社会和经济管理采取包揽的政策,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社会管理理念的引进,社会经济领域内矛盾凸显,在政府与市场的空白区域对NGO的需求十分强烈。NGO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渐成为一股较为独立的力量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

(2)NGO有利于化解社会危机

美国发生华尔街金融海啸后,绿色和平国际等六个非政府组织发表申明,提出发达国家既要救市,也要救人。在NGO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社会中,当失业、环境破坏等重大突发性社会事件发生时,NGO都会在第一时间代表弱势全体提出利益诉求。在我国,NGO远没有西方社会成熟,但是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另一股力量而存在着,在典型事件“汶川事件”中,NGO为坑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提供大量的直接的资金物质帮助。截止到2008年5月26日17时,中国慈善总会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物共折合人民币总计9.02亿元。成都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为志愿者有序参与抗震救灾活动提供了信息服务平台。

(3)NGO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NGO的发展成为公民社会形成的基石。泰勒认为:“就较为严格的意义来说,只有当整个社会能够通过那些不受国家支配的社团来建构自身并协调其行为时,市民社会才存在。社会中一个最积极活跃和最具社会效益的组织形式,NGO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公民社会的发展。(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新时.从行政组织法的视角看我国非政府组织之法律规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 王鼎.公共危机中 NGO 的作用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10

上一篇:关于甘肃省兰州市黄河沿岸群众文艺活动的调研... 下一篇:衡水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