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

时间:2022-09-13 11:18:40

浅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

摘要: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当代中国产生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不仅出现了农民工群体,留守儿童群体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总结学者对留守儿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微观角度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迁,更进一步从宏观角度探讨造成家庭行为选择的深层次的制度原因。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制度

留守儿童的出现虽然在农民工之前就已经产生,但是随着农民工的大量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急剧增加。“2011儿童早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数据称,在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 40.19%,为2300万人,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等7省0-5周岁留守幼儿均超过百万人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4月27日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增长2.6%;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加527万人,增长5.9%。可以看出,举家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例约为20.7%,仍有接近80%的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在家。

一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

留守儿童(left-behind children)近年来成为学者、媒体、大众关注的一个弱势儿童群体的名称。留守儿童是未成年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自己被留在家里(跟祖辈一起或亲戚或者独自)成长的一个群体。虽然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回来探视的频率,以及把孩子带到流入地短暂居住,甚至长期居住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状态可能产生变化,或者随父母进城生活和学习变成流动儿童,或者父母返乡而成为非留守儿童,因此,留守儿童的标签身份和总体数量变动不居,被称之为“动态留守” (吕绍清,2007)。

学者谭深总结了近十年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并有把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6年和2007年—2010年。第一个阶段涉及了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道德、学习等各方面的状况,提出安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隔代抚养等诸种问题,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全景式的描述研究。其中也有把留守儿童问题化、污名化的倾向。

2007年—2010年第二阶段的研究就更加细化。从留守时间,留守儿童年龄组,母亲角色的重要,问题化、污名化导致的“歧视知觉”,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维度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很多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大多数是正常的,与父母没有外出的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在各项心理健康指标的得分上无显著差异。也调查分析了留守儿童和家庭的积极应对行为,认为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不利的事件,但“ 留守”并未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其间存在着其他的因素起保护作用。比如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亲社会行为。此外,家庭也有积极地应对:利用社会资本和家庭策略等2。

第二个阶段的研究就使留守儿童恢复到正常化的状态,更加客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压力事件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仍面临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和家庭功能缺失造成的巨大挑战,而这与家庭的行为选择和制度政策的缺失密切相关。

二 微观分析: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变迁

1.规模变小,功能弱化

家庭是社会中先于经济、政治、宗教、教育等制度出现的最早的制度3。家庭通常是因着血缘或姻缘结合起来的群体,其结构形式有:未生育家庭,核心家庭,完整主干家庭,残缺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等。近年来,中国的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的功能包括性规范功能、生产功能、社会化功能、情感功能、身份认同功能、保护功能、经济功能等。虽然家庭只是实施社会化的场所之一,但是家庭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是无法取代的。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首要群体,是培养孩子的性格的场所。在家庭中,儿童进行角色模仿,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一旦父亲或母亲不在身边,儿童就无从模仿,造成角色缺失。此外,家庭如果缺乏稳定的经济和情感的保护,不能发挥其经济功能和情感功能,儿童不仅可能因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和智力发育导致学校表现不佳,更有可能缺乏爱、关心,产生与社会隔离、无助和迷茫的情感。这也是很多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是有某种问题的儿童的原因。

许多农村家庭中的父母亲外出务工使原本规模小的家庭变得不完整而且松散,家庭近乎衰落甚至解体。有学者把农民工的家庭分居模式称为“拆分型家庭”,指在城镇的劳动力个人的再生产和在乡土村社的抚养子嗣老弱在空间上的隔离(谭深.2011)。

2.母亲缺位影响较大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都发现,母亲外出务工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最大。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接受义务教育状况好于非留守儿童,(主要是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学费上给予保障);父母外出与否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并没有显著影响。而在心理方面,父母的外出虽然可能使儿童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其中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儿童的心理,比如母亲外出务工,父母离开时儿童的年龄,与父母分离的时间长短等因素。特别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其中很多已婚妇女主动参与或被动地卷入劳动力市场,跟随丈夫外出打工。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一,经济收入原因。两个人在外打工会增加家庭的总收入,从而增加对孩子的人力资源投资。二,婚姻感情原因。夫唱妇随,一同外出打工会降低因两地分居而导致婚姻解体的风险。三,是受女权主义的影响。认为男女平等,女性也有工作的权利等。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妇女中,不乏孩子尚幼的母亲,她们减少跟孩子的接触机会,或者干脆放弃照顾孩子而外出挣钱养家,这样的女性常面临母亲身份与工作之间的冲突。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下农地征用的问题反思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政务信息网站集群共建共享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