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深度决定影响力

时间:2022-10-13 06:18:37

《楚天都市报》:深度决定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平民化、市场化姿态涌现的都市报,迅速成长为中国报业的新锐。

时过境迁。随着网络媒体以“新闻快餐”的方式遍地开花,传统媒体长期倚重的街头新闻——那种浅层次的事件传播,已然不能适应新的传播生态与媒体格局。

2012年初,进入第16个发展年头的《楚天都市报》全新改版。这次改版的显著特点是:重大策划报道高屋建瓴,发人深省;每个版面上的“小焦点”亮点频出,夺人眼球;重点报道更加细化,《楚天深读》《楚天关注》《楚天人物》《楚天视点》等定位明晰、题材多元、引人入胜。

以深度思维为指向,《楚天都市报》本次改版全面提升了报纸的报道品质,巩固了主流大报的传媒地位,同时避免了与集团另一张都市报《楚天金报》的内耗竞争,实现了差异化发展。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楚天都市报》本次改版的主要特点与做法。

坚持思想是报纸的灵魂

报纸是文字的载体,文字是文明的结晶。报纸传递的是网络、电视等电子媒介所替代不了的意见集成。然而,只有在思想的指引下,报纸才会做出有深度、有观点、有立场的内容,才具备了做“社会守望者、舆论引导者”的资质。作为报纸的灵魂,“思想深翻一寸,土地深翻三尺”。

高屋建瓴。在宏大叙事中有所作为,在历史节点上展露锋芒,是报纸展示思想、引领舆论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新闻媒体高屋建瓴、提前策划,对现有的新闻资源进行创意操作,充分挖掘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选择合适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推出报道,以求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楚天都市报》改版之后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期间推出的64版的大型特刊《激情跨越2007—2012 湖北科学发展纪实》,即为成功范例。

从2007年到2011年,湖北省经济总量翻了一番,重回全国第一方阵。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楚天都市报》精心策划、悉心打磨,为发展树丰碑、为未来立传记,围绕“宏图”“巨变”“亮点”“图说”“样本”五大专题做文章,全面生动地展示了荆楚大地5年巨变,并为未来发展铺展宏图、开阔思路。

难能可贵的是,整个特刊的每篇报道,都注意与政府着力、民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相契合,见人见事、大开大合、立意高远、思想喷涌,既高瞻远瞩、又可读可议,打造出一份高度浓缩湖北发展成就的精美读本,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获得湖北省党代表和广大读者的高度好评。

揭示本质。思想的本质是犀利的洞察与独特的见解。新闻的思想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针对性,即一针见血地提出现实生活中的弊端及问题,并探索其解决思路和办法。所以,可以这么说,记者有思想,报道就更有锋芒;报纸有思想,新闻就更有影响。

以《楚天都市报》改版后推出的《寻找东北二哥》为例。2012年5月23日,本报记者接到汉正街中心商城商户的电话,称有位“东北二哥”来到汉正街,现金付了几百万货款后,又口头下了千万订单,这让不少服装批发户心里直犯嘀咕。

这位东北二哥是真是假?为何要用口头协议的方式运作大单生意?在市场大潮中如何规避信用风险?从一开始,编辑部就没有把该线索当做一般的求助来对待,而是敏锐地意识到该选题的价值,那就是随着熟人社会的退场,市场经济中买卖双方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带着读者的重托和对多重问题的求证,本报记者在96小时的时间内,从湖北到辽宁,走过2000公里。在验证“东北二哥”是地道的东北服装批发商,给广大商户吃了颗“定心丸”之后,报道在收官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口头协议和熟人商圈,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商品交易行业应广泛采用规范合同抵抗信用风险。

采写记者在手记中说,“在人类生活半径无限扩大、海量信息满天飞扬的时代,许多真相甚至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实际上,对事实真相的追寻,对现实问题的求解,无不需要媒体在思想引领下的全力以赴,这一点正是《楚天都市报》本次改版一以贯之的理念。

坚持深刻是报纸的生命

深入源头。报纸深度报道的严肃性与权威性,离不开“脚板底下出新闻”这一源头活水,离不开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和民生难题的求解。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关注国计民生,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

2012年2月,新年刚过,本报记者已经奔走在采写新闻的路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斤蔬菜从白沙洲大市场到南湖生鲜市场,仅10余公里,身价竟从2元飙升至7元。面对这一重大民生新闻线索,记者没有简单地报道现象,而是在72小时内从田间到菜篮,不间断追踪蔬菜产销链,“解码”武汉蔬菜流通的价格曲线,逐条分析蔬菜一路价格上涨的“三大推手”,并探讨有效的应对之策。

整组报道张弛有度,有理有据,既回答了读者的疑惑,又有力地推动了问题的逐步解决,成为《楚天都市报》改版过程中的一次成功尝试。

指引方向。深刻是报纸的生命,而报道的深刻离不开选题的深厚、采访的深入、思考的深化以及表达的通俗。

我们认为,深度报道更重要的是要揭示事实的意义、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着重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从而确立它在读者心理上的“深度优势”。

进入6月中旬,已有连续两场罕见的灰霾天气影响武汉。灰霾的原因是什么?对人身健康有何影响?政府部门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灰霾何时会消除?为什么今年的灰霾特别严重?在网络传言满天飞的背景下,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都是读者急于知晓的,《楚天都市报》也在第一时间对上述问题予以报道。同时我们还意识到,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是外地燃烧秸秆,为何秸秆年年禁烧年年烧?有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在灰霾天气发生的第二天,《楚天都市报》记者驱车400公里远赴松滋生物质电厂,报道秸秆的另外一种奇妙用途——发电。该报道为“一烧了之”的秸秆处理方式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与做法,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与可议度。

坚持全面是报道的内涵

立体呈现。长期以来,都市类媒体的一些新闻报道习惯于“线性”的思维方式,着眼于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而缺乏深度;平面地告诉人们开始怎样、中间怎样、后来怎样而缺少立体感。因此,在本次改版中,我们要求记者认真采访、仔细分析、解剖事实,以更高的思维层次驾驭事实,使新闻得以充分延伸和拓展。

《楚天都市报》近期策划的大型特刊《聚焦中国光谷》,分上下篇的形式推出《解码生物城》《解码光电子》。整组报道既有战略背景的深入解读,也有产业发展过程与未来的条理缕析,还有先进科技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联,将高精尖的先进技术变得可读、可感、可亲。专家评价:只有这样的文字才配得上光谷。

发散思维。除了策划报道,《楚天都市报》十分注重常规版面“新闻看点”的打造与经营。我们把每个版面的“新闻看点”称之为“小焦点”。何谓小焦点?它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一事一报,而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探讨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深入发掘新闻事件本身蕴含的意义与内涵,让新闻报道告别扁平化,先发散后集束,立体而又厚重。

以今年6月15日《武汉学府》小焦点“武大华科备战龙舟赛”为例。这则新闻组合中,既有消息指出武大华科作为“同城双星”,意在通过赛龙舟的方式打造“汉版”牛津剑桥水上对抗赛,又有服务性信息《持磨山景区门票可观赛》,还通过记者手记《插桨那一刻,大男孩变成了汉子》的方式,进一步阐述龙舟赛的意义。该小焦点兼具新闻性、服务性与思想性,可议耐嚼,实现了改版的初衷。

血肉丰满。本次改版的中心之一是对新闻人物的报道,我们要求报道不断还原事件真相,立体展示一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新闻人物,使之被大众了解与接受。

2012年4月,一位特殊的的哥因偶然因素进入《楚天都市报》记者的视野。这位后来被称为“敬老的哥”的师傅,将一纸提示贴于车内,已免费搭载老年人两年。

在“敬老的哥”这组报道中,记者多方面、多层次呈现出了“敬老的哥”的人物个性、社会经历、生存状态以及人际交往圈,让读者顺着主线自己得出结论——为什么是这个的哥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敬老举动,而不是他人。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坚持与创新,《楚天都市报》在本次改版中收获良多,不仅发行量大增、读者普遍认可、品牌影响力提升,更重要的是将报纸“内容为王”的本质加以凸显,实现了改版的成功。

作者单位 《楚天都市报》

上一篇:别用僵化思维看待赢利模式 下一篇:“报纸已死”还是“报纸万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