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及城市污水对生态的影响

时间:2022-10-13 03:58:47

水利工程建设及城市污水对生态的影响

摘要:随着现代工程技术和施工手段的不断发展,人类建造了很多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确有很多的正面效益,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大型的水利工程也都在不同程度的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而且现代的工业对我们水资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不得不面对淡水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残酷现实。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污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59-1

1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

1.1 水利工程施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共生互补;合理利用主体空间。这几条原则强调了在施工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不能遭到破坏,并且在建成后的水利工程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施工时做到不破坏当地的植被,不破坏生物圈的平衡,尽量少的占用耕地等等。要想做好这些,那就不得不大幅提高工程造价和环境维护费用,虽然从长久考虑这样是划算的,但是在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是很强的现在,做到这些还是很难;有一些时候,权衡的结果就是暂时牺牲一下环境。另外,我们施工队伍的素质和实力良莠不齐,如果施工队伍本身就对破坏环境不以为然,那后果之可怕,可想而知。总之,这几原则要想真真切切的实现,不仅要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上有所加强,更要在提高我们工程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上下足功夫。

1.2 水利工程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大体可以总结如下:

1.2.1 水利工程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利工程必然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这一点体现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使上游水流速变慢,水深增大等等。这些改变对当地的水体影响很大,例如,水流流速的变缓以及水深的增加都会减弱水利的自净能力;水温德改变会改变水体中各种成分的含量(BOD、微生物等)。而这些改变时很难消除的,只能通过在建设水利工程前的论证分析、理论研究,选择一个能把这些影响降到最低的方案。

1.2.2 施工时影响土地的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占用了大片的土地,这些土地往往遭到破坏,造成浪费;同时很有可能破坏周围的植物,造成该地的生态破坏。这一点的影响也很难全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施工技术,尽可能的减小这些影响;而在施工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做到一边施工一边保护,不造成工程计划范围外的环境破坏。

1.2.3 施工废弃物、悬浮物及生活垃圾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多或少都会造成土壤、河流的污染。只要施工人员的素质和环保意识得到保证,这一方面的影响还是不会太严重的。

1.2.4 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建造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大型的工程,很有可能打破原有水系内的生物生活环境,更严重的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灭绝,进而破坏食物链,引发瘟疫等一连串不良反应。经过细致、谨慎、科学的提前研究和讨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关于那些经过前期讨论,得出不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项目,就应该严格的予以否决,不能建造。

1.2.5 减灾防灾效益 这个方面是建设水利工程的最主要目的。我们之所以建造水利工程,就是希望能通过控制不均匀的天然来水,把丰水年的储存起来,等到枯水年再用,基于这一个目的,我们在前期讨论时,自然要想各种办法将这个效益最大化。

1.2.6 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 想比较与火电站,水电站对环境还是比较“温和”的。综上所述,对生态环境来讲,水利工程的建设总是伴随着危害和效益两个特性的,我们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完善的讨论一个方案的危害和效益的大小,尽量放大效益,同时减小危害;但是,对一些严重破坏环境生态的工程项目,无论它的效益有多大,都不应予以建设,在修建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事先的计划建设,不能因一时的方便而有破坏环境的举措。此外,在工程建设完成后,还要设法在第一时间对环境进行修复,尽量减少工程建设的影响。另外,对于那些已经被破坏的环境,我们应该加大科研的力度,争取早日完成修复。除此之外,还应从减少对水的需求上来缓解对水利工程建设需求的急切程度,一次来缓解建设水利工程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要求城市尽量建设节水型工业,城市居民减少对水的浪费,提高用水的质量,也可以考虑其他获取淡水资源的途径,比如海水淡化等等;农业上,采取滴灌、喷灌技术替代浪费严重的漫灌;对那些重型工业,要尽量提高他们的污水处理水平,保证污水在进入江河时水质达标,减少对有限的水资源的污染。

2 城市污水处理

现在城市中对水的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污水处理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法设法将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降低到水体的自净能力范围内,这样就不会对水体产生危害,水资源也可以得到循环利用。

2.1 物理处理方法

废水的物理处理方法的去除对象是废水中的不溶解的悬浮物质,可以采、离心分离等工艺。相对来说,这一类的方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应用的范围也已经很广。

2.2 化学处理方法

顾名思义,就是在污水中加入一些化学物质,使之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对水体无害的新物质。

2.3 生物处理方法

该种方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进行降解,具体的技术手段目前有生物膜、生物絮凝吸附等等。应该说,无论是物理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还是生物处理方法,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都十分火热,成果也十分多,应用也都还算不错。例如,利用活性碳过滤技术,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大家在应用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这种技术,到目前为止,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作者简介:刘凤春(1964-),女,大专,工程师,就职于公主岭市水利建设开发总公司,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

上一篇:基于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下一篇:毛竹实生苗造林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