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送课下乡日记

时间:2022-10-13 03:49:02

我的送课下乡日记

一、开始战斗吧!

(2010年4月5日下午天气晴好)

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我,往往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惯性和难以自察的惰性。上午接到一个通知,县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送课下乡,学校非常重视,校长亲自开会要求我等认真准备,以体现我们龙头学校的实力。我责无旁贷迎接挑战,正好籍此去除一下惰性。

二、牛刀初试(4月6日凉爽的晴天)

我选择了七年级下册的《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接着阅读、收集资料,不断琢磨一个问题:如何让这节课与众不同,怎样才能出彩?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对!组织小组提问体现合作学习,呈现不同观点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个灵光一现的念头仿佛给我注入一剂强心针。框架就按这个思路搭建了:①全班齐读课文,初步概括;②规则说明及提问示例;③小组合作学习;④合作学习成果检测;⑤重点讲解――戚继光、郑成功;⑥归纳,升华主题;⑦课堂练习。

经过实践后,这个设计中的很多问题马上就暴露出来了。最突出的一点是时间不够,头重脚轻。首先,小组任务和提问示例的讲述要用将近5分钟,严重的压迫了后面的环节。第二,即使提供了例题,但学生还是不能掌握提问的方法,提出来的问题质量不高。第三,由于小组任务是教师布置的,学生出现记不住任务的情况,任务布置后学生又要花费一点时间来确定担任记录员的人选。

三、从头再来(4月8日下午晴转阴)

“说说你的思路吧!”教研组长梁老师和善地笑着。

“我……还有什么好说呢?这课上得真蹩脚!”我自己给出了七字评价。

“知道蹩脚蹩在哪儿吗?”教研组长问我。

摇头、无语。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哪里?一节课的好坏,不能光看“热闹”,最应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衡量有效学习的效果,可以从这么一些方面来进行:学生是否积极表现,知识结构是否严谨、完善,并能与学生对接,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学生是否能回答相应的问题,问题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何等。一下子把一个难题推给学生“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我的经验是,可以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设计成几个连续的、由易到难的小问题,逐步深入,使学生在逐步解答的过程中得到答案。”

经过思考,我把对小组任务的讲述转变为简单明确的记录单形式,分组和确定纪录员的工作都放在上课前完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让小组任务更为明确。还有一个重要改动是有效问题示例的环节。我选择了两种最基本的提问方法,教学生用“关键词转换”的方法提问,包括填空式的“什么”和因果式的“为什么”两种。

四、又一轮新的探索(4月9日下午阴要变天了)

县教研室杜老师来我校听课,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要旨在于“神动”,也就是激烈的思想活动,而非缺失灵魂的“声动”、“形动”和“群动”。那种没有思维价值、缺乏历史意蕴的课堂“互动”实际上就是“胡动”!最后又掷了一颗重磅炸弹“一堂课应当有一个突出的、可持续的聚焦点、思考点和兴奋点。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看来我又要开始一轮新的探索。

五、寻找课魂(4月12日傍晚阴雨绵绵)

放学后,一个人坚守在空荡荡、冷清清的校园里,苦苦地寻找一个让人兴奋、让教学有生命的灵魂,可是灵魂在哪里?我给杜老师写了一封邮件,询问他这节课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同时也套用《暗算》中的一段经典台词向他表达了我此刻的感受:教学设计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比用沙子搓一根绳子还难,比用空气铸一把利剑还难,比用火点燃水还难。它需要你悟出世界上最高级的理论和最简单的方法,除了必要的知识、经验、技术之外,还需要远在星辰之外的好运气。可是,这一次的我,似乎少了这种运气,少了这种灵光突现的好运气。

六、美丽的蜕变(4月13日深夜星云密布)

傍晚睡了一个好觉,感觉清醒很多,文思如涌,开始谋篇构局吧。

导入:刘翔和姚明作为中国体坛的代表人物,现在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是“民族英雄”。百家讲坛的重要人物阎崇年认为,他们出现在赛场上并不是为了某个民族或者种族的利益,他最高的指导思想其实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他的最高目标其实是代表人类挑战极限,不是民族或种族利益,而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因此对于刘翔和姚明,提民族英雄不恰当,叫英雄比较合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人物人手适时抛出问题,思考民族英雄的含义,为后面对戚继光、郑成功的评价作铺垫。

第一部分:神入历史看历史

历史场景一:视频《戚继光抗倭》

历史场景二:视频《郑成功》

历史场景三:课本剧《康熙帝抗击沙俄》

设计意图:营造历史场景,“复原”历史进程,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研究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情感、意图,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观念。

第二部分:跳出历史看历史

1.对历史提问: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填空式:关键词――什么

例:戚继光抗倭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人物的什么事迹?

因果式:关键词――为什么

例: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倭患”为什么严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由“学答”到“学问”的能力,形成问题意识,加深对本课重点的理解。

2.画解郑成功:民族英雄?日本人?东方恶魔?

图一:“重生”的台博馆镇馆宝“郑成功画像”

图二:日本的《郑成功画像》

图三:有被妖魔化的倾向的《十七世纪荷兰版画里的郑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观点的史料的比较、鉴别、鉴赏,解释互有出入或对立冲突的历史叙述,并作出合理的分析评判,进一步思考不同观点是基于怎样的证据和出现的深层原因。

第三部分:品味历史

这节课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从本课的历史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英雄?

设计意图:聆听历史的回音以思考现实,即在思想境界上以期升华到学史有所悟,对比历史,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一直埋头工作的我,不经意地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夜空,居然透过厚厚的云层,发现了几颗闪亮的星星。

七、课改的思考(4月14日万里无云)

课倒是送出去了,战战兢兢的。最后评课组却送给我意外的惊喜:课上得从容、笃定和大气。愧不敢当!

“从容、笃定和大气”或许应该源于一个行者在别人的帮助下和长期的思考中“厚积”、“问道”所沉淀出的少许专业悟性吧。历史教师绝不是表演者,而应该是思想者。我绝对不敢妄称有什么思想,这是一个完成时态。但是,我一直鞭策自己要进行思想,这是一个未来时态。

上一篇:五步轻松解答图表型试题 下一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再别康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