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创新应强化六种意识的导向作用

时间:2022-10-13 03:42:47

高校德育创新应强化六种意识的导向作用

[摘要]高校德育创新包括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创新,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观念的创新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基础,是德育领域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的牵引力量。高校德育的创新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不断创新。观念的形成又总是受各种思想意识的积极推动和影响促进,这些意识活动对于德育观念创新蕴发着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围绕现代德育观念创新这一目标,当前高校德育主要应强化时代意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文化意识、开放意识、系统意识等六种意识。

[关键词]高校德育 观念创新 意识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18-06

[作者简介]李雪萍,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201701)

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和他人已有的成果做出创造性的运用。它不仅仅是诸如小发明、小革新之类的物质性的具体事物,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观念的转变、价值的更替、理论的构想等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高校德育的灵魂,是高校德育富有活力与说服力的源泉。

高校德育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创新,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观念的创新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基础,是德育领域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的牵引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作为先导的。任何物质生产者生活的内容及其方式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进步,高校德育的创新也同样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不断创新。因此,树立全新的德育观念,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只有观念创新了,才能带动并推动其他各类创新。观念上僵化保守,必定束缚、制约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一种观念的形成又总是受各种思想意识的积极推动和影响促进,这些意识活动对于德育观念创新蕴发着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围绕现代德育观念这一目标,强化诸种促生和支撑着德育观念不断趋于改革创新的思想意识,就显得十分必要。

当前高校德育观念的创新主要应强化以下六种意识:

一、时代意识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任何时代的德育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来都深深地打有时代的烙印。德育目标的确立要符合时代要求;德育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时代特征;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运用要体现时代特点。因此,要做好德育工作,就首先必须确定时代意识,把握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及其特点,充分认识时代对德育对象的影响及其要求。只有看清今后一个时期内培养的人才将面对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和国内环境,将迎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将经受什么样的考验与磨练,才能更好地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

从当前高校德育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看,主要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表现为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和文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对大学生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从较深的层面上影响着他们的观念和心理,另一方面又从较高的程度上要求他们的素养和水平。如何使大学生自觉做到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既能了解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保持本民族深层次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够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这是高校德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二是市场化挑战。市场经济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尤其现在我国改革处于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和暴露出来,各种错误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青年学生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前高校一部分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整体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把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整合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轨道上来,这是高校德育不能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三是信息化的挑战。互联网的多媒体功能在增强高校德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两个新的课题:其一,网络的开放性严重冲击了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环境中的主导地位。网络信息以其广泛性、多样性等特点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从而导致学生德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德育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其二,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德育的环境,加剧了德育实施的复杂程度。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树立并实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利用掌握的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国家意识

所谓“国家意识”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公民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国家意识既是一种政治意识,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意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人们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柱,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它对国家的形成、发展、统一、强大,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一个人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才能心怀国家、情念国家,才能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自觉关注国家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意识到作为国家公民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才能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忠诚于国家,服务于人民。

上一篇: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现 下一篇: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草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