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对谁说?

时间:2022-10-13 02:27:53

各位朋友,今天下午我们的话题是《老子》。在中国古代的经典体系中,有两本书是争论最大的,这个争论不是一个意见的争论,而是你死我活的争论,并且争论延续千年仍未停止,一本是《尚书》,另一本就是《老子》。《老子》争到什么程度了呢?连老子这个人存在不存在,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人等等都在争,争论多得简直让人无法从中理出一个线索来。今天下午我就是来跟大家交流读书心得的。

一、复杂的老子

老子的复杂性我们分两方面说:第一是老子这个人很复杂,第二是《老子》这本书也很复杂。

最早给老子立传的是司马迁,但是惹祸的也是司马迁。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里,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争议,就是他似乎很了解老子这个人,但又似乎拿不准有没有老子这个人。所以,后来很多人讨论老子都是以司马迁为起点,很多疑问也是以他为起点。

关于争论的另一个大高潮是在近代,当时有一个影响非常大的历史学派叫“古史辨”,是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一大批一流学者写文章讨论中国的古代史。《古史辨》有七册,其中有一册半是讨论老子的,一流学者全部发言了,说了很多话。关于老子是谁,有说是老子的,有说是老莱子的,有说是太史儋,有说是李耳、老聃,有说是伯阳父,有说是彭祖,这些人有的我们合在一起了,有的人我们觉得不沾边,但是当时都有人主张。在那段时期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证据来说服对方,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逻辑和根据。

第二就是《老子》这本书也很复杂。《老子》这本书版本很多,1927年的时候学者王重民做了一个《老子考》,统计当时的版本存目已经四百五十种了。现在研究老子花工夫最多的是台湾一个叫严灵峰的学者,他把自己收藏的《老子》书印了一个集子,就叫《无求备斋老子集成》。他收了多少本呢?一共三百五十六种,但他还是叫无求备斋,说我不求收全了,可见还有很多。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二点,就是贫乏的老子。

二、贫乏的老子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进入一个科学化的时代,以胡适、冯友兰、唐兰、钱穆这些学者为代表,他们上接清代的乾嘉学派,外接西方的科学研究方式,进行了大量的考据,并在两个方面很有贡献:

第一个是文献整理。得出最大的结论就是传统的说法不可信,所有的东西都受到怀疑。

第二个是哲学研究,就是我们借助于西方哲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以西方的概念和范畴把中国的哲学包括老子的哲学进行重新整理。这些工作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

但是其中也有问题,比如作为一个哲学系毕业的人,我可能会花半年时间把近代以来关于老子的研究都通读一遍,但读的时候感觉身心很疲乏,找不到什么能滋润我。我大致反省了一下,似乎现代的老子研究中存在很多断裂。

一是,身和心是断裂的。我们大脑在思考,可是我们的滋养—心灵的滋养、修身这些东西没了。二是,内圣和外王是断裂的。老子写这本书,是要指导我们去做事的。但是,我们学了一套,做起来完全抛在一边,造成了内圣和外王的断裂。三是,思想和生活是断裂的。经典和一般的科学书籍之不同就在于经典要改变身心、气质和想法。如果我们读完了以后自身毫无改变,就等于没读。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老子》在人们的生活中、在政治中、在各式各样中的应用,应用以后得了一个什么效果。

三、还原老子

第一个还原,《老子》原本是被如何阅读的?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很幸运,幸运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今天一定比司马迁那个时代更了解《老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代以来出土这方面成就最多、成果最多的就是《老子》。一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系列帛书,是汉代早期的。根据字体和避讳,我们可以断一些代。二是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这个一下就把钱穆先生认为《老子》晚于《庄子》的说法给了。三是这两年,海外有一批汉简回到了北大,这批汉简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最完整的一部《老子》,对《老子》可以有全新的认识。

第二就是新的发现帮助我们把读不懂的一些字能读懂了。有一句话叫“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大家对“佳兵者”争论很大,清代的大学问家王念孙就曾经怀疑“佳”应该是一个“唯”,“唯兵者不祥”,只要是兵就是个不祥之器。现在我们出土的帛书甲本中它的版本就是“夫兵者不祥之器也”,就证明那个字是没有的,我们就没有这个矛盾了。

第三就是让我们重新理解儒家和道家的关系。传统上我们认为《老子》对儒家有个激烈的批判。《老子》通行本里有一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明显就是在针对儒家。但是郭店楚简里的版本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富孝慈”,跟儒家没什么关系。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断定,后来的道家学派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而修改了版本,早期道家的人没有跟儒家的这种针对性争斗。

第四就是可以纠正我们千年以来读错的字。比如““大器晚成”。器和晚成没有对反关系,北大的楼宇烈先生在注释“大器晚成”的时候就觉得它逻辑上有问题,但是问题在哪儿不大清楚。直到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出来以后我们发现不是“晚成”,有一个帛书里边叫“大器免成”,郭店楚简里面是叫“大器曼成”。从逻辑上来说最合适的应该是“免成”,就是真正的大器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曼成”(即慢成)也说得通,大器不一定晚成,但是大器一定是慢成的。

第五个就是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老子》的传播和经典化的过程。郭店楚简所出土的墓埋葬的是楚国东宫太子傅。按照年代推断,大致认为应该是楚顷襄王,就是让屈原投江的那个楚顷襄王。他做太子的时候曾经在齐国做人质,就接受了齐文化,他的太子傅也接受了齐文化。齐文化的《老子》思想从哪儿来的呢?有的学者认为是范蠡传过去的,《老子》真正的开始应用也是从范蠡开始的,下面我们会讲第一代应用《老子》的人是怎么用的。

同时,从郭店楚简所用简的尺寸和长沙马王堆帛书所用帛的宽度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老子》经典化的过程。

第二个还原,是应用的还原。

我们下面分四个侧面来说《老子》的早期应用,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治国、生活、军事里。

第一是境界上的提升。《庄子》一书发展、提升了《老子》的境界,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天地之广阔基本上都在《庄子》之中了。这个大家很熟悉,所以我们就不说它了。

第二是理论上的改造。章太炎认为,我们读《老子》应该先从《韩非子》开始读,因为它注释老子最早。而且韩非的《解老》和《喻老》写得也很有意思,《解老》是从哲学上解释老子,《喻老》是用很多小故事来解释《老子》。比如说我们读《老子》都会读到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福祸是转化的。韩非是怎么解释的呢?

他说:“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一个人有了祸事以后就很小心,会很恐惧就不敢破了规矩,也就行得端直,可以“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一个人既健康长寿又能富贵这不就是福了嘛,而这个福就是从你最初受祸来的,所以他说“祸兮福之所倚”。

然后怎么有福就不好了呢?他说:“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则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不按照法度规矩来,可能夭折,而且还会有“外无成功之名”这一个大祸。而这些都是从生下来就有福的这一点开始的,所以他说“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原话包含了很多可能性,但是很模糊,在韩非的解释中,这句话就有条理多了。因为韩非说清了福祸转化的条件,使这种转化成为一种可把握的东西。

第三是实践上的应用。

“黄老之学”最早的实践者是范蠡。

《史记》的《货殖列传》里面提到了两个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军师,一个是计然,一个是范蠡。计然是范蠡的老师,他们给勾践贡献了七条妙计,用了五条勾践就成为霸主了。后来我们知道范蠡就飘然离去了,也可以就此看出他进退之间的智慧。他用剩下的妙计“浮于江湖”,三次散尽家财,三次成为首富。他每到一个地方,每做一件事情,首先是找出这个事情的根本,在海边是发展渔盐之利,迅速致富后又散尽家财。到了陶发现这个地方土质特殊,以做陶而致万金,成为陶朱公。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范蠡对于人性的准确把握和洞察。范蠡的二儿子到楚国经商杀了人,被抓。范蠡就对小儿子说,你带上一车黄金,去负责把你二哥捞出来。他小儿子刚要走,大儿子来了,说我是家里的长子,这么重要的事,你不让我去,让我弟弟去,我弟弟整天玩他知道什么呀,你太瞧不起我了。范蠡非常不同意他去,但是大儿子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屈辱,寻死觅活。最后范蠡老婆就说让他去吧,他死了我们又丢了一个儿子。范蠡说那行你去吧,但是你一定要按照我说的话去做。你把钱送给我一个朋友,马上就回来。他儿子找到这个朋友,把金子送上去。人家说没事了,你回吧,这个事包给我了。这个朋友便来跟楚王说现在我们怎么怎么样,应该大赦天下才会天下太平。楚王马上说“我们大赦天下,明天大赦”。这个老大一直不放心,没有马上走,就在客栈里边打听消息。听说明天大赦天下,包括他的弟弟就放出来了。他很后悔,晚来一天我这一车黄金就省下了。然后他很心疼,就又找到他这个伯父家去,这个话不好说,吭吭哧哧的。人家聪明绝顶一看就明白了,说已经大赦天下了,黄金也没用上,你还是拿回去吧。大儿子就兴高采烈地拿回去了。当然这个朋友非常愤怒,说范蠡怎么派这样的一个儿子过来。他马上又去找楚王,说我听街市上有传说“我们之所以大赦天下,是因为你抓了范蠡的儿子,你害怕范蠡要怎么样”,说我们不能有这个名声。楚王说,对啊,我们怎么会怕这么一个人呢?所有人都可以赦,就是不能赦这个人。第二天就把老二给杀了。大儿子还没回到家,范蠡已经带着家人穿着孝服来迎接,说我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为什么呢?我为什么派你弟弟去?因为你是跟着我从贫穷起家的,你深知赚钱不易,所以让你花一分钱你都会很心疼,所以你办不成给人送礼的事。你弟弟不一样,他生下来我们家已经很有钱了,他送多少都不心疼,他去送这个事就成了,你去送就不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心最不可测,但是范蠡可以把握得很清楚。

接下来我们从政治层面讲人们对《老子》的应用。

汉代政治最早应用了“黄老之术”。最初“黄老之术”是在齐国发展起来的,把“黄老之术”从齐国带到中央政府的是曹参。曹参和萧何都是汉初的功臣,萧何做了宰相,两个人看着挺不对付。但萧何到了弥留之际,皇上问他说你死之后谁可以做宰相?他说肯定是曹参。曹参虽然跟萧何一生不对付,但一听说萧何要死了,马上吩咐家人收拾东西说我们要到京里去做官了,他一定会让我当宰相的。这些人虽然不对付,但是相知甚深,果然他就去了。但是曹参去了以后,每天在家里喝酒。喝得皇上都不好意思了,但也不好直接去找曹参,就跟曹参儿子说你去看你爹干什么去了,怎么还不来上朝、不来管事。然后他儿子去委婉地提了这个事,被曹参给狂揍了一顿。曹参当然也找皇帝了,皇帝就说你怎么这个样子啊?曹参就问,你说你跟高祖皇帝相比谁更好?皇上说,我当然比不上高祖了,高祖提三尺剑打天下多牛啊。曹参又说,那你觉得我跟萧何比谁好?皇上说萧何好一点。曹参就说那咱们俩都不如人家,人家定下的规矩咱们就照着人家的干不很好吗,取法乎上,咱们不需要干什么了。虽然曹参他一生做官没干过什么事,但是老百姓一直歌颂他,看,“萧何为法,曹参代之,守而勿失。民以宁一”。

然后我们来讲讲《老子》在帝王处的应用。

应用《老子》来治国最有名的就是汉代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是薄太后和刘邦生的孩子,很不受宠,被发派到北面靠近蒙古很荒寒的代地去。也因为他很不受宠,吕后大杀汉室宗亲的时候就没有人关注他。诛诸吕的时候,人们想想最有继承权的反而是他了。这个时候他们母子俩在苦寒之地已经呆了很多年,一直读《老子》来排解心情,也因此得以深谙《老子》。

后来,汉文帝到长安的时候不肯马上接受皇帝的位子,也不肯住在皇宫,住在驿馆里面观察了一个月,等形势稳定了才出来做皇帝。当时周博掌着军权,陈平掌着行政权,但是他落下他们的权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都是用非常缓和的手段让他们知难而退了。

当时的汉室,南有南越王称帝,北有匈奴威胁。汉文帝用了两封信就使南越王就抛弃帝号来尊他为皇帝,之后没动一刀一枪也和匈奴搞好了关系。

汉文帝不像后来汉武帝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你看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他都做了,而且做起来没有什么成本,不消耗国家财力,不干扰百姓的生产,开创了汉初的“文景之治”。

第四就是向养生学的转化,

《老子》还可以用来修心养生。在老子的注本中,《河上公章句》说的就是修身的问题。其方法就是行气、房中、存神。现在还有人可以教我们怎么从《老子》出发来修身的办法,最好要有具体的老师教,否则自己找不到门路。北大的楼宇烈先生说过,养生最重要的还是哲理养生,就是如果你想不到、想不开,很多具体的养生操作方法是不管用的。一个人达观了、豁达了,不管顺境、逆境,他的很多方法才能处得开,《老子》里面的这种转化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变化。

最后我们归结一下,实际上《老子》本身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和内涵,我们从各个方面都可以去读它,多面的老子才是完整的。大家可以很放松地来讨论其各个层面,这样经典才不只是作为一本书或者作为一个哲学存在,每一个都可以去用它,这样经典才能发挥它真正的意义。

好了,我们今天就讲这些,和大家有一个交流,谢谢大家!

上一篇:社会责任感教育要预防五个误区 下一篇:回望高三 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