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建构

时间:2022-10-13 01:05:30

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建构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以使人才资源和市场需要得到最佳配置的崭新课题。在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文章从职业生涯辅导六大模块入手建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构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虽然国家给大学生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比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深入基层工作和到中西部工作等。然而,来自人社部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全国至少有71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的问题。

而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学校、企业和国家共同努力。对于高校来说,对大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辅导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职业生涯辅导六大模块入手建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将会给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带来有利影响。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构成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应遵循动态化和长期化的原则,应贯穿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与大学生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辅导。依据大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包括如下六大模块。

1.自我认知模块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之一就是知己。所谓知己,则是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价值观、情商等进行全面认识。在该模块里,重点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和看重什么。通过对自我职业能力、职业性格、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等的认识和了解,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该模块通常在大一阶段进行,可以采用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帮助被试者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智商、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分析被试者在以上几个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2.环境认知模块

职业生涯规划的另一个前提条件即是知彼。所谓知彼,是指需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就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对相关职业的影响。通过分析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充分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分析、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把握环境因素的机会和风险,以利于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机会,规避风险,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该模块可以放在大二阶段进行。要了解就业环境,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资深的专业人士、亲戚朋友或校友的关系,主动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行业特点,了解职业信息。其次,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以后的入职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了解更全面的职业信息。最后,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借助于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广泛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方面在政策法规上有何变化,经济形势的走向,以及时掌握对本专业有利的信息。

3.专业认知模块

专业认知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相关信息,明确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初步形成职业生涯发展意识。该模块一般在大一、大二阶段实施。要了解所学专业,首先,帮助学生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信息;其次,了解本专业的主干学科和研究方法,以主干学科为线索,循序渐进地获得本专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再次,应帮助学生明确专业的设置方向和设置空间,以便于学生能够在专业细化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确定自己专业的游移空间和更改的可能性大小;最后,应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软硬条件设置,包括对专业师资队伍、可利用的硬件设施条件等。

4.考研辅导模块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能力和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择业的竞争愈来愈烈,大多数学生把目光锁定在了考研这一方向上,而对于高校,也把考研作为大学毕业生高层次就业的另一出路,因此便诞生了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各种考研辅导班也应运而生。如何使学生的考研学习更具针对性,需要学校的职业辅导老师根据每个院系的专业设置,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考研辅导。该模块一般可以在大三阶段开始实施。主要结合本专业的研究方向、考研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掌握本专业的研究方法,探究各个高校在研究生初试和复试过程中的专业和能力要求,以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修养。

5.求职辅导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择业观念的辅导,其二是择业技巧的辅导。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对择业的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应。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目标过于理想化,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而不愿去蕴藏着大量就业空间的中西部和农村基层。此外,大多数大学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导致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心态不够端正,频繁地更换工作,致使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产生了不良认识,不愿意花重金培养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因此,应引导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看清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调整择业观念,走出象牙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到能够充分实现其价值的中西部和农村基层就业。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就业、择业和创业之间的关系,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为以后更好地择业积累工作经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自强、创业光荣的时代精神,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校作报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克服创业的畏惧心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使大学生在择业求职过程中少走弯路,除了进行必要的择业观念辅导之外,还应传授学生一些有效而实用的求职技巧,以帮助他们抓住机遇,尽快找到合适、理想的工作。首先,应该指导大学生如何收集就业信息。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越广泛,其成功就业的机会就越大。传授大学生如何从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网络、招聘会、职业介绍所、报纸杂志等渠道筛选整理对自己有用的职业信息。其次,传授求职材料制作的技巧。一份好的简历,相当于一块敲门砖,是踏入成功之门的第一步。所以对大学生的求职材料的内容、特点、格式、编写顺序等方面进行指导,使用人单位快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将会提高成功就业的机率。再次,应向大学生传授一些自我推销的途径和技巧。提醒大学生在自我推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积极主动、谦虚谨慎、突出重点和亮点、实事求是等。最后,应该对大学生的应试技巧进行辅导,包括笔试和面试的具体目的、方法、常见的面试提问的应答技巧等,通过辅导,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优势。

6.职业实践模块

现在的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因此,进行职前实践辅导变得愈来愈重要。该模块主要在大四阶段进行。应以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巧训练为主,重点开展与求职择业相关的技能培养、模拟招聘、毕业实习见习等相关活动。在学生参加职业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职业针对性和目的性,构建与未来职业目标相一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学校应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搭建职业实践训练的平台,比如校企合作、建立校办工厂,为学生联系假期实习和毕业见习的工厂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实践中去,强化专业基础,反思教育与实践落差,积累工作经验,以利于更好地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施途径

如何有效地将职业生涯辅导模式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之中,涉及到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实施途径。其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介入

课程介入是指通过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形式来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成熟。通过课程讲解,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方面的指导。在教学形式上,主要有开展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面试等方式,以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层次认识。

2.专题辅导

专题辅导是指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咨询会等,旨在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诸如可以开设“认识自我”、“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辅导”、“考研辅导”、“创业辅导”等主题讲座,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3.教学渗透

教学渗透指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意识与技能等。学科或专业教学的内容中包含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素材,比如教师在专业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灌输学生专业方面的认知,对考研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在教学渗透的过程中,应遵循相融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巧妙地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贯穿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之中。

4.人才测评

人才测评是采用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方法对人的能力、性格、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测量并作出定性或定量描述的过程。通过人才测评,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认识自我、恰当地定位,以利于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做到人职匹配,更好地发挥自我的能力和特长。

5.实践训练

在校大学生通过几年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一般都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往往缺少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而用人单位又非常看重这些方面。在校的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平时的闲暇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参加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市场需求和能力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入职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 龙立荣,李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136-140.

[2] 雷开春.大学生职业辅导理论概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4):65-68.

[3] 马奇柯.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的设计与应用[J].心理与就业辅导,2002,(6):40-42.

[4] 陈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模式的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51-53.

[5] 袁小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84-87.

上一篇: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师德规范构建刍议 下一篇: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