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环境下对台舆论引导的观念转变

时间:2022-10-13 12:55:41

试论新环境下对台舆论引导的观念转变

摘 要:本文从分析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态度的变化和成因入手,论述了以积极姿态搞好多渠道对台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新环境下的对台舆论引导工作,要从转变观念、创新传播手段、加强媒体间分工协作以及传播内容的设置议程几方面调整战略。

关键词:对台舆论 扭转认知 转变观念

总的看来,几十年来,祖国大陆的对台舆论传播遵循党中央的对台工作方针,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符合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拉近了祖国大陆与台湾民众之间的距离,有效地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为我国和平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舆论支持。面对新世纪以来台湾岛内的新格局、新变化,特别是岛内民众对统一态度的变化,对台舆论引导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拿出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遏制势力,实现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共创双赢。

一、当前台湾民众对统一态度的变化及其成因

调查显示,在本世纪之初,台湾民众当中主张维持现状的“中间派”占37.5%,属于微弱多数,他们的主要诉求是不要打仗、维持安宁的生活;“亲统派”占24.4%,“亲独派”占34.5%。这其中,主张“急统”和“急独”的都是少数,分别占3%和5.6%。①此后,当政期间(2000年~2008年)大肆推行“去中国化”,分离主义倾向有所加剧。

10年后,台湾岛内民意发生一些变化。主张维持现状的岛内民众已经超过半数,占到54.8%,虽然主张“急统”(占1.4%)和“急独”(占3.1%)的人数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亲统派”急剧减少,只占7.1%,“亲独派”占27.7%。②岛内民众取向“去中趋台”身份认同的逐步增多。

“统消独涨”的变化,使海峡两岸的政治家不得不适时调整政治策略。2005年12月,主席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专访时表示,的终极目标是统一,但是并没有时间表,时机尚未成熟。他认为两岸任何一方都未做好统一准备,而且“大陆目前也不再推动统一”。2005年12月21日,香港《文汇报》援引不具名的大陆对台官员的话说,当台湾大多数民众拥护两岸统一的时候,才是讨论“和平统一”的成熟时机。该报道还引述北京专家的分析——由于认识到对台工作的复杂性,目前北京不再提“统一时间表”;反独、遏独是当前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但并“不意味着不统一”,而是对统一进行更加系统、细致、包容的规划。③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继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和遏制“”分裂活动。2011年4月15日,会见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嘉宾,在同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谈话时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双方珍惜和维护。为此,两岸双方应该继续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共同努力,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④谈话着眼当下,透露出新环境下中央对台工作的新方略。

2012年1月13日,台湾大选投票在即,为了消除岛内民众对“倾中卖台”的疑虑,寻求连任的向中间派选民表示:“台湾只想维持现状而非统一。”⑤ 以至于大选落幕后,有人慨叹:今日台湾,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派。2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我们对台湾地区与我建交国开展民间经贸、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反对进行任何官方往来或签署具有官方性质的协议,反对台湾参加仅限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换言之,只要台湾不同与我建交国发生官方往来,不参加仅限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加之以往多次表态的不宣布独立,海峡两岸就可以长期和平发展下去。

之所以会形成上述情况,原因大致来自五个方面。第一,两蒋统治时期对中共长期实施“妖魔化”宣传,以及上台后对大陆政策的歪曲宣传和“去中国化”的影响。比如,执政后,推行的历史教科书就割裂了台湾与中国的关系。第二,岛内积蓄已久的族群仇视因素存续至今,终于熬到“外省人”老去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地人”翻身做了“主人”,难免产生“去中趋台”意识。第三,国际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全球化思维盛行,在世界范围形成对“民族国家”意识的淡化,这对缺乏历史教育的台湾“新生代”来说影响极大,造成对国家概念认识的模糊与混乱;另一方面,美国依照其单方面制订的《与台湾关系法》,表态不支持任何一方企图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这等于为选择“维持现状”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第四,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尚有有一定差距,使台湾民众对大陆产生抵触情绪。第五,大陆方面某些时期在宣传口径上把握不当。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二、新环境下对台舆论工作的转型向度

要扭转台湾民众对统一态度的认知,不是靠单一方面作用力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需要作全盘的、长期的、系统化的考量和部署。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继续保持繁荣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发展,随着软、硬实力逐步提高,海峡两岸理解、互信、融合加深,统一是必然趋势。这期间,以积极姿态搞好多渠道的对台舆论引导工作,十分重要。

中国要强盛,必须实现祖国统一。对台舆论引导的总体目标必须服务于这个大局。但是,如果对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而是急功近利,高耸调门,恐怕于事无补。总书记2008年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媒体要“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2009年在世界媒体峰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各类媒体要被公众广泛接受、受社会广泛尊重,不断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就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客观报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充分反映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热情鼓励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传播。”⑥这是我国最高领导人面对全球主要媒体做出的新闻宣言,也是我国最高领导人面对世界各国做出的传播承诺。

改进对台舆论引导工作,首先要从转换观念入手,研究新闻与宣传的不同点,摒弃过去那种以宣传规律和长官意志替代新闻传播规律的做法,将真实准确律、快速及时律、客观平衡律、更正答辩律、减少伤害律、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兼顾律等植入我们的报道当中;建立健全重要新闻快速反应机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议程设置策划智库系统,等等。认真研究新环境下对台传播的特点、规律,注重调查研究,从当前台湾同胞的实际需求出发,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贴近他们的实际情感,贴近他们的接受心态;平等待人,以情感人,善解人意;增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做到“入岛、入脑、入心”。

其次,要创新传播方法、手段。过去,传统媒体时代以广播为主要入岛手段,新媒体崛起以来,网络入岛实效显著。据调查,台湾网民比例已达七成以上。其中,20岁至34岁的网民比例高达97.49%⑦,网络的影响力由此可见。目前,大陆权威的涉台网站有三家,分别是中国台湾网、你好台湾网和华夏经纬网,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一些地方新闻网站也先后开设了台湾频道。大陆涉台网站的入岛效果正稳步提升,其刊登的言论不时被岛内媒体转发,为处于信息轰炸下的台湾民众提供稀有的理性解读视角,起到平衡岛内舆论的作用。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截止到2010年6月,两岸“微博”人群已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⑧对台舆论传播可以借助微博中“公众参与内容创造”这一功能,增加信息“推送”能力,提升两岸交流的广度。同时,微博在信息推送过程中还能通过“粉丝”间的相互叠加,提高两岸民众一对一交流的层级和速率,扩大传播范围和效果。传统广播今后要进一步丰富闽南话节目的题材和类型,将触角逐步向台中南部延伸;要继续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效应,加强大陆媒体与岛内媒体的合作与联播机制,更多地邀请台湾媒体赴大陆采访;以市场手段创建更多的“两岸共同媒体”,比如,中国评论通讯社⑨。此外,新时期还要大力推动民间交往,弱化“统战”色彩,创造条件让两岸人员自由往来,通过旅游、置业、信息和情感交流把两岸同胞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再次,涉台媒体要加强分工协作。代表国家政治立场的媒体要主谈两岸和平发展,以人本理念客观报道大陆面貌和国际地位,呼吁美国废除《与台湾关系法》;代表军方立场的媒体要坚持打压、遏制态势,强调就意味着战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祖国统一。其他媒体不妨从经贸、求学、历史、文化、戏曲、音乐等角度进行专业化改造,有的要担当民间角色,发出多元合奏声音,形成主旋律突出、多样化鲜明、节奏感明快的立体传播新格局。

最后,要讲究议程设置。人有着复杂的心理结构,当我们开足马力,试图孤立分子时,作为价值取向不同于祖国大陆的台湾民众,内心会发生某种反向的微妙变化。国外同行曾批评大陆媒体在台湾大选前“使用好战、霸道和威胁性的语言制造敌意”,此言不无道理。一些研究者还对大陆报道提出框架性改进意见:(1)从主题设计出发,预测信息传递与沟通的实际效果,时刻关注民意反应;(2)学会使用议题制造和引导民意;(3)适应岛内的接受习惯,善于用“民主”、“民意”进行包装。⑩议程设置应先易后难,先利后理,先情后义。先议共同需求、共识基础,再谈容易化解的小分歧、小矛盾;先说居家生活、衣食住行、娱乐休闲的“琐事”,再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情”。比如,提出“大陆应改善自己形象和政治环境以赢得台胞认同”,“两岸要一起构建新式政体,为和平统一夯实基础”,等等。这些建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新环境下对台传播的内容,宜从长远角度进行议程设置。其关键词应包括:以经促统,以学促统,以文促统,以史促统,以情促统,等等。以经促统、以学促统是海峡两岸不断加深的经贸往来的必然结果。新世纪以来,随着两岸经贸交流的促进和发展,以经济促政治,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增进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今后应当更多更及时地沟通海峡两岸经贸信息,从台湾民众切身利益、从台商思维和行动的角度出发,从其子女求学、事业发展和生存环境几方面谈与祖国大陆交流合作的优势,从而以关心民生的立意拉近传受距离。

以文促统,就是通过发掘传统文化,传播具有两岸共同价值观的儒释道文化、妈祖文化、民族文化艺术、中华传统美德等,促进同宗同源的文化认同。以史促统则是通过讲述两岸民众不怕流血牺牲、携手御敌历史故事,加固两岸的纽带关系和共同话语。2005年9月3日,祖国大陆举办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台湾和海外的抗日有功人士或其后人到京参加纪念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这段讲话首次承认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抗日战争,一个负责正面战场,一个负责敌后战场,而且把放在前面。这是正视历史的表现。讲话发表后,得到台湾方面的积极回应。同年10月29日,在台北举行的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60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上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连北京的总书记也肯定领导抗战的功绩了”。他就此批评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地位不是未定,而是已定,早在开罗会议上,国际上就肯定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应该归还中国。”正视历史,承认历史,有助于建立两岸的互信与认同。历史上,台湾民众在祖国大陆支持下,同荷兰、西班牙、日本殖民者进行过长期的浴血斗争,产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些人和事同样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认同的历史基因。

总理2010年3月在两会闭幕后答记者问时说,“两岸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这段话很好解释了以情促统的涵义。就是说,兄弟间尽管有些小摩擦,但毕竟是一奶同胞,情同手足,有话好商量。2012年3月在两会答记者问时,总理又引用清末台湾诗人林朝崧的诗句“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寄语两岸关系。新环境下的对台舆论引导工作,要充分考虑上述情况,以台湾民众能够理解并且乐意接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祖国大陆的善意、诚意和情意;化解恩怨,化解隔阂,化解矛盾;强化亲情,强化友情,强化胞情,弘扬海峡两岸血脉传承、情同手足的纽带关系;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和机制,创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逐步拉近两岸同胞的情感距离,促进两岸同胞和谐相处、和平发展、合作双赢,最终促成民族统一大业。

(作者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助理、学术部主任)

上一篇:香椿树 第7期 下一篇:广播节目中的对比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