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高职课程体系改革

时间:2022-10-13 12:18:03

瞄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高职课程体系改革

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促使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理上相互临近、原本孤立发展的地区间经济交流逐渐频繁,经济分工合作日趋深入,经济联合发展与区划分割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地区内行政单位协同行动,逐渐消除市场流通壁垒,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而协调各成员的社会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在经济生活之中,并呈现出以城市圈为先导,部分行业或领域先行的特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作用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将从独立的地方中心发展到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

二、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服务区域经济

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途径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一线人才。高职院校办学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平台,努力做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行业性、市场导向性、技术技能性等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切实履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才能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

三、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体系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关联。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势还不够健全,职业教育的意义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诠释。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市场需求和高校的教学改革难以吻合。高职教育教学不同于本科,所以不能贴近本科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实际培养效果。普通本科的理论水平往往都很扎实,而职业教育的优势在于实用性更强,技术能力更高。当前就业市场缺乏实用性、技术性强的人才,但是高校的教育效果和学生走入社会的实际应用毕竟存在差距,如何缩短这个差距,如何体现出现代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拥有社会主义新时代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必备素质已成为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而课程体系至关重要,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

四、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所谓的“专才教育”。

在改革目标上要始终坚持“厚基础、薄专业、强技能”,通过这一目标,逐步实现学生“一技多能”。

课程内容既要讲究跟上时代性、先进性,又要求新、求实。鼓励校企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

五、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一是要遵循“素质为本、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打破学科体系,整合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避免能力和理论的单独本位主义。建立新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并存,既独立又有统一。

二是要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职业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获得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唯有如此,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三是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课程体系改革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实现课程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如知识要求、技能水平。当然课程体系包含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文化知识、审美、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就业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直接体现大大缩短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为提高就业率提供了重要保证。

六、课程体系改革当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系统化

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从整体出发,确立统一的培养目标,通过专家委员会决定每一门课程在整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它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主次、性质以及内容。是能力支撑,还是技能训练,抑或是基础知识都必须明确。根据权重衡量课程及内容的增减。切忌课程内容的重叠,通过有限而精准的课程,达到“适度够用”,凸现职业教育特色。

(二)课程内容综合化

要实现课程目标,必须依托课程内容来实现。由于工业现代化进程较快、科技创新不断被应用,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打破学科体系,将知识、技能、能力理论揉和在一起,突出核心要素,组成新的框架和课程。

(三)课程结构模块化

所谓课程模块化就是根据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专业技能等要素进行分析,分解成对应的支撑课程模块,通过课程模块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模块课程具有灵活性,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市场需求不同进行科学组合实现职业的定向性。

(四)师资队伍双师化

为保证实训课程质量和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由劳动保障部门认可的技术职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从社会、企业聘请行业专家,不断提高校内教师业务水平,充实双师队伍。

(五)专业论证合作化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应时刻以市场变化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岗位群变化,实施校企合作,共同论证,共同开发课程,对课程的内容、技能实习、实训、比例、课时做系统调整和安排。将企业文化融入培养方案,强化企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六)实践课程实训化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模拟和操作实训一般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课是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要尤为重视,必须克服人员、资金、场地等困难,严格按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结构步入调整阶段,必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素质一线员工面临知识结构更新。具有长远眼光的高职院校应该发现并抓住这次机遇,以就业为导向,遵循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重新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改革是难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就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不断探索,为我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一份力量。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号:HB09BSH022)

(张玉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石峰,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就业指导)

上一篇:构建适应江西区域经济的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下一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会计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