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应江西区域经济的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22-05-23 07:40:06

构建适应江西区域经济的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一、目前我省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在江西不少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传统学科课程形式仍然占据主体,未能真正地从职业岗位要求、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虽然已开发或选用了高职专用教材,但教材内容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故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资源筹划、教学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很难满足江西外贸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二)教学内容滞后于江西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

随着江西对外贸易的变化和发展,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做适当的调整。但目前我省大多数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缺乏针对当代对外贸易和江西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已远不能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滞后于外贸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首先,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从书本到书本,纸上谈兵,没有根据外贸操作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没有体现江西外贸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动态需要,使得实践环节内容陈旧,项目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其次,实践设施落后,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往往是电脑加简单的模拟软件,同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

二、构建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一) 以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起点

1、主要就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江西省十余家合作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工作分析”,了解到我省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贸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三个岗位;通过对这三个岗位深入调查研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对岗位所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认证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2、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与分析,企业比较看重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排名前三位的是进出口成本核算能力、进出易磋商能力以及跟单履行合同的能力,其次是函电处理与撰写能力、单据制作与结汇能力以及信用证的审核能力等,受访企业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是毕业生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方法能力要求集中在抽象与逻辑思维、信息判断与选择、学习思想、系统认识等方面,受访企业普遍认为方法能力是毕业生的基本发展能力;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社会能力要求集中在身心健康、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及表达说明等方面,受访企业普遍认为社会能力既是毕业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以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外贸业务等外贸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懂银行国际结算、外贸融资等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一线岗位,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依托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分析

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对本专业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下,对有关工作行动领域的数量、范围、基本情境、功能、所需资格、工作过程知识与能力等进行界定、描述和评价,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初选标准和基础。

2、以工作领域为背景,创设突显工作情境的课程学习领域

依据对典型工作任务下行动领域情境、目标、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各种职业能力内在关系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研究,将相关工作行动领域分析内容转换为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并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描述,进一步地进行课程目标、理念、内容、情境、资源、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为学生创设突显工作过程情境的国际经济贸易实务专业学习领域,编制专业标准。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中,并吸收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精髓,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探索外贸行业职业人才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 “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融合”,实现毕业生就业的软着陆。

(三)建设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外贸企业生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校企合作完成一批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具体思路为:组织专业教师,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领会职业与工作过程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出发点,以合作企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生产任务(产品)作为载体,将工作任务分解成任务模块,每个任务模块对应学习情境,每个模块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工作过程,按照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组织教学,开发教学课件,编写配套教材,引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质量考评方法和标准进行考核,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达到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加大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力度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公共基础课程,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或一体化课堂组织教学,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专业技能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在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或项目工作室组织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含企业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三个方面,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态度(学习态度)、教学内容、组织管理、教学效果四个部分。根据教学组织侧重点不同,在学校组织教学期,以学校评价为主;在企业顶岗位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评定。学生的成绩评定以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实训实习产品制作情况、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职业素质表现情况为主要考核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黄国庆,1968年生,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分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周学军,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颜建仁,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基于消费者个体差异的品牌延伸评价 下一篇:瞄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高职课程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