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沉式住宅的若干断想

时间:2022-10-12 11:23:02

关于下沉式住宅的若干断想

摘要:简要阐述了下沉式住宅的概念,系统分析了下沉式住宅的结构构成、配套设施及规划布局。通过与普通多层住宅的比较,列举了下沉式住宅在保温节能、人车分流、抗震性能、消防安全以及人民防空等方面的优势。并且通过对优缺点的综合分析,指出半下沉式住宅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是未来住宅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下沉式住宅;人车分流;节能建筑;地下建筑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ncept of sinking residential systems analysis of sunken residential structure, facilities and the layout. By comparison with the ordinary high-rise residential, cited the advantages of sunken residential energy-saving insulation, pedestrian and vehicular traffic, seismic performance, fire safety, and civil air defens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emi-sunken house is more likely to be accepted by the public, is the trend of the future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sink housing; pedestrian and vehicular traffic;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靠山面水,坐北朝南,晨起听鸟雀争鸣,春暖看百花斗艳,恐怕每位居住在城市里的人都梦想拥有这样一座房子。然而面水容易靠山难,在大都市里极少有山,即便有也都成了稀缺资源。难道就寻不到一隅沃土来实现这个梦想吗?先别着急,笔者根据从事民用建筑设计十多年的经验并结合前人智慧,整理出别具一格的一套住宅设计理念——下沉式住宅,在这个构想里,不仅可以把靠山面水的梦想变为现实,而且还有人车分流、屋顶绿化等一系列实用的功能。

这种构想中的住宅,必须结合小区内的下沉式广场而作,不能孤立存在。其特点是,变一般的楼往上盖为楼向下挖,从平地挖坑,向下取空间。简而言之就是,小区中央的广场是个“大坑”,小区里的每栋多层住宅都是一个个的“小坑”,之间通过敞口式的地下走廊相接,形成星形分布。广场与周边的地下车库、带式地下商城、地下会所、地下轨道等相连,形成一个半围合式的步行交通体系,而小区的车行通道统一建在地面,与周边市政道路相接,从而实现了小区内的人车分流。

单栋住宅可结合当地日照条件做成“一”字型或“U”字型平面,三面围土,南面朝阳。建筑物底部成为了生活区,既可以做成退台跌落状的垂直绿化,也可安置一些小品、几把椅子,提供健身、休息空间,还可以结合排水明渠做成瀑布、水池、喷泉等景观。而在建筑物顶部可以覆土种植花草,进而提高小区的绿化率。从空中俯视,建筑单体和周边景观完全融为一体,而非是一个独立的雕塑,或者说是“硬地凹坑”,用自然和绿化的力量将硬质空间软化,使建筑融入到环境中去,体现建筑与自然最朴素的和谐之美。

从保温节能来看。下沉式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与普通多层住宅并无区别。而在围土侧,沿建筑全高设置了扶壁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挡墙与建筑物之间留有竖井通风。土壤是天然的保温材料,其特性使得被其三面包裹的住宅冬暖夏凉,而沿通风竖井而下的导光管,可以通过建在地面上的采光罩将采集到的太阳光高效传导,在每层每户将光能输出,如同一盏盏紧随太阳的明灯。从黎明到黄昏,甚至是阴天或雨天,都能保证照射入户型北侧窗户的光线仍然十分充足与自然。

从使用功能来看。下沉式住宅实现了功能的升级,将住宅简单的居住功能演变为下沉式生活区。地下半围合的空间既避开了小区的车行道路,又有相当的隔音效果,人们生活在“大坑”的底部,望到的不再是外面的车水马龙,而是美丽的人工溪流、绿化长廊,听到的也不再是高架上汽车驶过的轰鸣声,而是潺潺的流水声,悦耳的鸟鸣声。

从抗震性能来看。下沉式住宅有三面与扶壁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相连,挡土墙在挡土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建筑物的刚度,减小了楼层的水平位移。同时,建筑物三面被松散的土体包围,而松散的土壤含水率小,密度也小,可以有效吸收地震波的能量,把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减小。这一增一减,使得建筑物抵御地震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从消防安全来看。下沉式住宅有屋顶与地下两个逃生疏散面,相比普通住宅的屋顶,下沉式住宅的屋顶就是普通概念上的地面,从疏散楼梯上、下最多三层即可逃生,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能力更强。“屋顶即地面”的这个特点使得火情扑救变得更为容易,消防车停在屋顶,水往下流,大大降低了救火抢险的难度。

从人民防空来看。下沉式住宅能与地下紧急疏散通道更好的无缝相接,从而更为方便快速的进入周边的防空地下室。“掩土建筑”三面围土,土体对建筑物的嵌固作用,以及土壤吸收振动波的特点,也使得下沉式住宅的抗倒塌能力增强,即便是住宅顶部那一层薄薄的种植土,也相应提高了下沉式住宅抵御垂直打击的能力。

深入了解下沉式住宅,会发现更多的优点与闪光点。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此住宅设计理念的局限性。

首先是造价相比普通住宅较高,大面积的挖土工程,以及建筑物三面围合的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等等,都增加了土建的初始投入,还有后期的路政、排水管网的改造,无疑加大了开发成本。其次是人们接受居住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穴居、窑洞一路走来的文明,对待地下居住的态度很难一下转变过来,人们可能一提到地下建筑,就会联想起阴冷、潮湿等字眼,而这些也恰恰是下沉式住宅需要后进处理的要点及难点。下沉式住宅就是利用土壤特性的产物,而如何能够利用土的同时又能回避地下水的危害,就需要一套严谨可行有效的排水组织设计。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下沉式住宅的地域局限性,那些岩层较高,开挖困难,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都不宜采用。

结合以上不完全列举的优点与不足,相比全下沉而言,半下沉式住宅可能被大众更容易接受一些。其实一些最近流行的花园式洋房以及以半地下庭院为卖点的住宅,已经属于半下沉式住宅的范畴,只不过“入地”还可以更深入一些。以六层住宅为例,变“-1+5”式为“-3+3”式,这样带来的不只是观感上的改变,最直接的体验是楼层的弱化。地面在建筑的中部,上、下楼最多三层即可入户,对幼儿及老年人群极为有利。而且半下沉式住宅下沉深度的降低带来了建筑成本的减少,更避免了对现有市政管网的大量改造,应该是最有前景的下沉式住宅。

下沉式住宅仅仅是下沉式建筑的一个种类,与其相配套的还有地下行车道、半地下广场、半地下生活区等设施。相对于我们所熟知的住宅小区而言,这些还都比较陌生和“另类”。但是笔者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理念的深入,向地下谋取生存空间的方式会逐步被大家所接受。也许有那么一天,整座城市都可以融入地下空间,人们在地下城市里居住、学习、工作、生活,而把地面还给纯净的自然。森林、河流、草地以及自由奔跑的动物们,与人类一起和谐共处在一个绿色的星球。

作者简介:范瑜(1979~),安徽合肥人,男,工学学士,现为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结构设计方面的工作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杨钊,现代城市下沉式广场空间设计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 张伟,城市下沉式广场景观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3] 宣卫红,扶壁式挡土墙的计算原理与设计实例,江苏建筑,1997年02期

[4] 杨萍,扶壁式挡土墙的设计,房材与应用,2004年04期

[5] 周纲,浅谈在建筑节能中光导照明的应用,中华民居,2011年12期

[6] 李伟,王爱英,导光管在天然光照明中的应用前景探讨,灯与照明,2003年02期

上一篇:国防工程项目中电气安装与节能设计 下一篇:浅论工程项目的现场协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