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名人的爹娘观

时间:2022-10-12 11:06:19

鲁迅:“愚孝”的颠覆者与守节者

鲁迅在《父亲的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读书至秀才,却屡试不中。后因作弊“监候斩”,周家因此逐渐衰败下来。父亲的遭遇塑造了鲁迅未来的心理指向——抨击社会的黑暗角落。家运坎坷、社会不公成为父亲的一个投影,从此鲁迅开始横眉冷对旧礼教,他的杂文犀利、刻薄、毒辣,不给任何一丝阴暗面以喘息之机。

鲁迅憎恨一切陈糟的东西,包括旧社会的愚孝,但他自己没有冲破他眼中的“吃人礼教”。

洞房花烛夜,鲁迅在书房睡去,留下朱安独自度过人生第一个“守寡”之夜。对于母亲送来的意外礼物,鲁迅说:母亲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的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就像一只鹰,虽然飞的有力,脚上却拷着铁镣,这是时代给他选择的行孝之路,与他无关。他把母亲接到阜城门家中后,将最好的大房子留给母亲住,自己则住简陋的侧房;每每出门回家总会和母亲打招呼,发薪水的时候,会给母亲买些爱吃的糕点;母亲爱看旧小说,鲁迅或自购或托人代买,将一本本小说如鸳鸯蝴蝶派作品,张恨水的章回小说,源源不断地送到母亲手中,即使她后来去上海,仍不断地给母亲寄书。

王朔的“孝而不顺”: 30年母子战争

很多恨,是因为爱的过分。这句话,被王朔母子用30年演绎得透透的。

王朔出生在辽宁,母亲是个医生。在他心里,母亲眼里只有工作,是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当别的小朋友被父母牵着手去公园、上下学的时候,他只能孤独的看着,幻想有一天能得到同样的母爱。

一天天过去了,王朔也开始上小学,曾经的期待母爱,变成了对母爱的排斥和不屑。他不合群,讨厌别人说自己长得像母亲;到了初中,因为爱玩而经常旷课,被叫到学校的母亲十分气愤,训斥他说:“小小年纪不学好,不好好学习就给我滚!”多年的积怨就此爆发:“你凭什么管我?这会儿你管我了,平常你到哪里去了!该滚的人是你!”母亲抬手就是一个耳光,王朔因此一夜没有回家,第二天听着母亲嘶哑着呼唤自己的名字,他竟然有一种报复的。

母子的战争并没有随着王朔的成长而消隐:王朔当兵私自辞掉工作,离婚包括在电视上的言论,无一不是伴随着母子俩的争吵一路过来的。

2007年3月10日,王朔鼓足勇气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妈,我们老吵架也不是办法啊!我也不知道我们的矛盾出在哪里。你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吗?我们一起去那儿怎么样?这些年来,看看我们到底谁错了,错在了哪里。”母亲答应了。

3个小时的录制时间,是母子30年间第一次坐在一起互相倾听,走出演播大厅下台阶的时候,母亲一直紧拉住王朔的手害怕滑倒。那一刻,王朔发现母亲真的老了,需要儿子搀扶和帮助。他无法控制,在众人面前流下了泪水。

于丹的现代“色养”心经

2001年,于丹的父亲去世了。

悲痛中,她引用《论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她解释为:父亲在时,你不能完成自己的志向,那就想是不是和父亲有默契;父亲去世后,就要看你的行动了。多年不改变你父亲的志向,这就叫“孝”。父亲生前一茶一饭不能陪的太多,父亲去世后,她要把他内心想做的事情做出来。

于丹的父亲最爱《论语》、《庄子》和昆曲。生前曾在《论语》和《庄子》理论的研究上,把中国的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加以对照比较研究。父亲逝世后,于丹启承父愿,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普及、传播传统文化,阐述自己的观点。2006年,推出《于丹心得》,2007年推出《于丹心得》,同年,结合自己对昆曲的研究,推出《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

对于孝道,于丹曾说:“孝敬父母千难万难,最难的莫过于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圣贤经典里谓之‘色难’。我们今天工作压力大,每天忙碌,这是我们甩脸色的理由吗?有些亘古不变的道理还在被我们一遍遍印证,色难这两个字到今天还是难啊。”

上一篇:试析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下一篇:黄酒的冬季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