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们的“不正经”革命

时间:2022-09-07 10:37:54

年底到了,贺岁片又来了。从1997年冯小刚推出《甲方乙方》,中国贺岁片正式走上银幕,电影商业化正式拉开帷幕,冯小刚今年推出贺岁电影《私人定制》,贺岁片已走过16年历史。

从刚开始的无厘头取闹,到后来的拓宽商业片边界;从冯小刚一家独大,到群雄并起,贺岁片走过的16年,是中国电影自我蜕变的缩影,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代名词。冯小刚们的“正经”与“不正经”革命,向我们展现了电影艺术不断探索的各种形态。

《甲方乙方》培育的贺岁片时代

继2010年《非诚勿扰2》之后,时隔3年,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又来了。

冯小刚称,《私人订制》是一部“不正经、不着调、不讲理”的电影,“人有时要撒点野,干点不着调的事。”

尽管有《非诚勿扰2》夹在《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之间,但我们依然觉得,冯氏喜剧已经离开我们很长时间了。

“《私人订制》是对前些年的冯氏经典致敬,都是一个爸爸搞出来的。从1997年《甲方乙方》到2013年《私人订制》,时代在进步,人们在改变,梦想也在更新换代。”冯小刚感慨说,两者拍摄时间跨度长达16年,16年间中国的社会以及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举个例子,很多网友给我留言时说当年看《甲方乙方》时才刚谈恋爱,到了现在那批观众也老大不小了。我们这个新片也是反映这样一种变化,人们心中的理想也能看出来不一样。”

对于“解放你自己”这个充满哲理的命题,冯小刚解释道,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被生活压迫,要循规蹈矩,“你出生时父母就告诉你应该怎么拿筷子,以多远的距离看书,老师、单位领导都会告诉你怎么做,都说是为你好,其实都是打着这个旗号奴役你。你可以自己想一下,有谁会比你自己对你更好?”

他提到,与票房相比自己更在意的还是观众,“不管拍《私人订制》也罢,还是今年执导春晚,我都有一个想法:我想拍的电影已经拍完了,我想做的很多事已经做完了。今年这两件事,也就是这部电影和那台晚会,其实都是给观众一个回馈,跟我自己的内心不发生任何关系。”

冯小刚是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当之无愧的“贺岁片之王”。就算有徐峥这样的后起之秀横空出世,就算有周星驰只导不演的“无敌贺岁”,可只要一说到贺岁这两个字,谁也不能不提冯小刚这三个字。归根结底,观众需要冯小刚,因为他无疑最懂观众的需求。就像他有时略显直接的快言快语,老百姓就喜欢这样,不装、不端、不高高在上,难得的是,他还来自演艺圈。

冯氏电影:推倒了规则,拓宽了贺岁片的边界

大陆真正意义上所谓的“贺岁片”,肇始于1997年。那一年的中国电影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值得电影史铭记:一是输入的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以其惊天动地般的气势,让国人目瞪口呆,心甘情愿奉献了空前绝后的35亿票房;另一件“大事”,则是年末上映了一部叫《甲方乙方》的“贺岁”电影,看得广大观众心情愉悦,在年终岁末之际实实快乐了一把,于是大家开始关注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冯小刚。

在青年时期因为经验不足被现实揍得鼻青脸肿后,冯小刚成为了商业电影最忠实的信徒与先知。当其他导演还在对海外电影节的奖杯频抛媚眼时,冯小刚第一个站出来,向国内观众“拜年”;当其他电影还在靠一张张卖电影票赚钱时,冯小刚学会了在电影中植入广告,做起一秒钟几百万上下的生意;当所谓的学院派放下架子,献媚大众时,这位最有观众缘的导演又转过身去,背对观众,面对自我。

不夸张的说,在中国电影商业化乘风破浪的这十几年,冯小刚一直站在船头,敬仰他的还是鄙视他的,都在玩他玩剩下的。他打造了内地贺岁片的原型,但从《夜宴》到《集结号》再到《一九四二》,他推倒了规则,拓宽了内地贺岁片的边界。

电视剧导演出身,接地气是表面说法,更重要的是,与功成名就的张艺谋们相比,冯小刚并不强势,“甚至有点自卑感,可以强加市场理念给他”。最终,拍摄于1997年的《甲方乙方》,以3300万的票房让持续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久违的一把。

单纯的嬉笑怒骂之后,严格意义上,《手机》已不能被归类到喜剧,喋喋不休的俏皮话下,掩盖着现代人在高压与被围观中,一言难尽的狼狈。《天下无贼》走得更远,冯小刚开始试探内地的审查底线,以“贼”为主角。而《集结号》已经完全将冯氏以往的特点擦得一干二净,既不明目张胆地幽默,也不笑里藏刀地黑色幽默,百分百正经。冯小刚对此的解释是,“对于贺岁片这个概念,可以用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贺岁可以是欢乐的,也可以多些感动。好比说,春节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可以看春晚一起乐下,也可以倾诉下这一年来的委屈,得到一些理解和安慰,这也是一种享受。”

《非诚勿扰》里,葛优从油滑变成纯情,甚至会泣不成声;再谈婚姻,《甲方乙方》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没有房子的婚姻更不幸福”,到了《非诚勿扰2》,则说“婚姻怎么选择都是错误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简单来说,冯氏喜剧变味了,不再是挠痒痒式的纯喜剧,而悲喜交加,笑中带泪,更像一场让你又痛又爽,最后还逼出几颗眼泪的足底按摩。

冯小刚自认,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有两部电影听见了上帝的召唤,一是《手机》,二是《一九四二》。这都不是严格的喜剧,而是拓宽贺岁片边界之后的正剧。

大片云集的贺岁市场,检验的是一个导演的功底,更是他的良心

贺岁片最早起源并流行于香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上也基本满足以下两点:首先是喜剧,其次有一个相对圆满的大团圆结局。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认为,在演艺界所说“贺岁”实际传承的是西方“贺岁理念”。他们把贺岁片归纳于三种类型,即“类型说”、“档期说”和“模糊说”。对于打“贺岁”文化品牌问题,他指出,“贺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文化品牌,但“贺岁”不是金字招牌,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去年,冯小刚在中国人民大学与学生对谈时放出豪言:“观众不是我的上帝!”他说:“我拍电影觉得有意思就拍。观众和导演是朋友的关系:我拍电影给大家带来笑声及愉悦感,观众给我信任感,是平等关系,没有谁必须要买谁的好。”

对此,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表示,“电影和观众,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他指出,目前有两种导演,“一种把观众当上帝,就是一切听观众的。第二种自认非常高雅,把观众当成敌人,但与观众作对,那肯定是自寻灭亡。”

章柏青回忆,早年间导演田壮壮曾发过豪言壮语,称自己的电影是拍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但实际上,到了21世纪,观众也不看他的片子,而且当时他拍了以后,就无法再经营下去了,只好调头去拍《摇滚青年》。”

2012年,冯小刚终于拍摄出了自己很愿意拍摄和满足自己内心需要的大作《一九四二》,可是就是这样一部在商业大潮裹挟中独树一帜的表现民族和人性之美的历史人文作品,却仿佛生不逢时,和冯小刚开了很大的冷幽默。该片和徐铮导演的《泰囧》同时上映,《一九四二》却吃尽了苦头,尽管投资要比对方高好几倍,却只拿下3亿多票房——原本预期7亿往上。相反,《泰囧》意外拿下12.66亿总票房,至今仍无人能打破这个纪录。

封新城说:《泰囧》是一个傻逼国度的傻逼奇迹。《南都周刊》说:《泰囧》说明中国人要模仿西方霸权主义搞一个中国中心主义。影评家们说:《泰囧》成为票房冠军真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无论如何,贺岁片的混乱时代早已到来。《泰囧》是个例子,《失恋三十三天》也是个例子,小成本制作的“黑马”层出不穷,给电影市场以无限的可能性。每年年底,大片云集的贺岁市场,检验的是一个导演的功底,更是他的良心。

上一篇:会讲故事的圣诞橱窗 下一篇:周之胜:一个从业者眼中的山东珠宝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