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师的素质及自我培养

时间:2022-10-12 11:04:12

研究型教师的素质及自我培养

摘 要: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当代教育实践要求教师实现从传统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这一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化的必然途径,更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创造性的反思能力,并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这些能力加以灵活运用。开展校本研究,是研究型教师素质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研究型教师 教育观念 教学能力 校本研究

教师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道德的示范者。然而,当代的教育发展证明,教师仅仅作为一个“教育者”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以“研究者”角色出现在教育实践中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1]。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由原来的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这一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化的必然途径,更是促进学校发展、实现“科研兴校”的需要。

一、研究型教师的内涵及特征

研究型教师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不断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实践,始终带着敏感的研究意识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一)先进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定位和对教育质量、学生成人成才标准、师生之间关系,以及课程等方面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态度归根结底都潜移默化地受其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它包括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

1.教师观

教师不应当按照传统思想来“解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而是领会主旨并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2]。在被称为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教师更多地是激励学生思考,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的人,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教师具备了这种观念,才能做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才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观

学生观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发展。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潜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地发展。

3.课程观

对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应具有研究课程的意识。教师发展与课程改革是一对相互促进的因素。

4.教学观

教学观对教学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研究型教师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对知识的共同探究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强调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并使学生都能充分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和体验,以求得新的发现,进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扎实的教学能力

研究型教师的能力具有多向性,如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探究能力。

1.教学反思能力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所谓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行为依据进行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反思有利于教师自我激励与提高,是教师不断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尽快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种途径[4]。

2.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馈调节能力,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是研究型教师素质的核心。它是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学会如何教的关键。

3.教学探究能力

教学探究能力是指教师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教育教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善于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内在地要求教师探究能力的提升,它不仅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必然途径,而且是研究型教师的重要素质。

(三)良好的科研素养

研究型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掌握有效的科研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

二、研究型教师素质的自我培养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必须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创造性的反思能力,并能在实践中把这些能力加以灵活运用。研究型教师素质的自我培养,可尝试校本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教学研究等几种模式。

三、开展校本研究是研究型教师素质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本研究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地说,校本研究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即课程;②校本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法研究等;③校本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式培训和教学反思,凸显“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④校本管理研究――促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整合,是校本研究活动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蒋芸,边玉芳.试论研究型教师的特征及其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4,(8):60-62.

[2]钟启泉.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8):12-17.

[3]UNESCO.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4]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17-21.

[5]胡玉华.生物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6.

上一篇:关于地方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进行政治学科“合作探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