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小学语文教学的神来之笔

时间:2022-10-12 10:25:33

激趣,小学语文教学的神来之笔

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谓语文教学中的神来之笔。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对课文的精妙之处不一定能感悟到,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就在无疑之处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并形成能力,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置于“问题情境”之下的教学活动。如,我在上《惊弓之鸟》一课时,就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读到“更赢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一句时,我故意说到:“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咱们读的那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用错的?”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听后纷纷接上说:“对啊,是‘射’字!”。我接着说道:“是啊,不用箭,怎么可以说是‘射’呢?咱们给它改一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应改成“惊”,有的说应改成“吓”,一副跃跃欲改的样子。我紧接着说:“真改?课文真的错了吗?”经过这一提问,多数学生顿悟,并大叫“没错,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我说道:“好,咱们别争,以理服人!改,要有理由,不改,也要有理由。请大家先讨论讨论。”这时,我充分利用这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据理争辩”。“改”与“不改”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争辩,越讨论越明理,最后大家终于统一了认识,体悟到大雁不是被“射”落的,而是被弓弦“嘣”的响声惊落的,但用“射”字更加生动形象,能引起悬念,吸引我们好奇地往下读。

二、因势利导,诱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投其所好,找准学生的兴趣,适时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成绩差,可是他喜好钓鱼。在教“目不转睛”一词时,我说:“我们先请李博同学说一说他是怎样钓鱼的,好吗?”在同学们的一片欢呼声中,李博讲了他钓鱼的过程,当他讲到自己眼睛一动不动盯着鱼竿时,我引导他替换上了“目不转睛”这个词语。哟,原来造句并不是很难,从此,他改变了学习态度,上课认真听讲,成绩慢慢赶了上来。

三、激励评价,调动兴趣

评价引领教学。当学生对老师所提的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能泼冷水,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上课,学生回答对了,或者学生回答得比较好,就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给予肯定赞扬,使学生得到巨大的鼓励。像“很好”、“讲得好”、“你比老师高明”、“同学们脑子里有很多老师没有想到的东西”等激励性的评价语,几乎每一堂课上都有。当学生答错问题的时候,钱老师常用“坐下来再想一想”、“等一会你再作补充”、“下次你会答好的”,勉励学生再思考、再发言。钱梦龙老师对语文成绩差的学生,经常鼓励,学生发言时细微的优点也要大加表扬。这样,一些语文水平低并且有自卑感的学生会慢慢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他们在课堂上没有思想顾虑,愿意发言。说对了,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说错了,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自然积极、主动、自信,老师上起课来,一呼百应,轻松自如,教学气氛活跃。长期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师爱是每一位教师应传承一生的教育理念。有了对学生发自肺腑的呵护,才能用爱的语言、爱的肢体、爱的热忱去激发学生,感化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己的教学增添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

上一篇:关于课堂教学中“集体回答”与“个别回答”之... 下一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