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革命珍典

时间:2022-10-12 10:01:55

峥嵘岁月

1926年1月,安徽首个由产业工人党员组成的党组织——中共蚌埠特别支部成立,开始领导蚌埠人民走上专制统治、夺取抗击外敌入侵、迎来翻身解放的非凡历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五河界沟支部等党组织相继建立,界沟被称为皖东北的“小延安”。1930年7月,石梁河农民暴动在五河爆发,皖东北地区第一支工农武装——红二军独立师宣告成立。1930年10月,中共长淮特委在蚌埠成立,蚌埠成为领导沿淮十几个县党组织的指挥中心。

抗战期间,蚌埠地区沦陷,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等率部驰骋津浦铁路两侧,夜袭怀远县城、伏击日军汽船、攻克日伪军据点,领导蚌埠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党领导的淮上抗日根据地、泗五灵凤抗日根据地和宿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党开始了在蚌埠局部区域的执政实践。在沦陷区,中共蚌埠工委(“淮办”)等党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隐蔽斗争,为迎来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蚌埠地区成为淮海战役南线主战场,蚌埠人民踊跃支前、配合主力作战,在隆隆炮声中迎来全境解放。渡江战役前夕,蚌埠南郊孙家圩子成为前方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政治决策中心,蚌埠人民承担了最为繁重的支前任务,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全面执政实践,领导蚌埠人民走上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蚌埠人民正紧紧围绕建设皖北中心城市、共同打造皖北振兴核心增长极的总目标,为把蚌埠建设成为实力蚌埠、魅力蚌埠、活力蚌埠、文明蚌埠、和谐蚌埠、民生蚌埠而不懈奋斗。

长淮特委:淮河两岸群众运动的指挥中心

1930年10月,江南省委决定,撤销徐海蚌特委,分别成立徐州、海州、长淮特委(亦称蚌埠特委),陈履真任长淮特委书记。特委机关位于蚌埠二马路仁寿里11号,先后领导蚌市工委、蚌埠铁路工委和凤阳、定远、盱眙、泗县、五河、灵璧、怀远、嘉山、寿县、凤台、颍上、阜阳等淮河两岸13个市县的地方党组织,共两个工委、8个县委、14个区委、123个支部,有党员近2000名,蚌埠成为组织领导淮河两岸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

长淮特委先后建立、改组或恢复了凤阳、凤台、阜阳、定远、盱眙等地县委,为领导人民有组织地开展群众运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并相继组织领导了寿县瓦埠、凤台黄家坝、定远吴圩、盱眙西高庙等农民暴动,创建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初步显现出广大农民组织起来的强大威力。长淮特委还组织领导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和兵运工作,极大震慑了地方当局的嚣张气焰,有力推动了安徽的土地革命斗争。

1932年秋,长淮特委连遭3次破坏,近百名党团员和赤色群众被囚于南京,两任特委书记陈履真、朱务平和凤阳县委书记赵连轩、刘英夫妇等20多位长淮英烈,坚贞不屈,血洒雨花台。

三进淮上:点燃路西抗日烽火

淮上,指以怀远龙亢为中心,东跨津浦铁路、西抵颍河、北濒浍河、南临淮河,包括今怀远县大部和固镇、蒙城、凤台、宿州各一部,位于淮北平原南端。这里土地肥沃,民风强悍,素为兵家博弈之地。抗战期间,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新四军3次进军淮上,演绎了一曲曲英勇不屈的英雄赞歌。

为贯彻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指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39年5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率部首次向淮上进军。

在淮上,新四军夜袭怀远县城,攻克安乡、上桥等日伪军据点,在常家坟伏击日军4艘汽船。3个月中,毙、俘日伪军近2000人,给日伪军以极大震慑。在抗击侵略者的同时,新四军按章收税、武装缉私,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又使部队补给困难得到缓解。新四军连战连捷,秋毫无犯,被淮上人民誉为“天下文明第一军”,队伍由3000多人迅速扩大到6472人。新四军在首次进军淮上抗日的3个月时间内,完成了“打仗、扩军、筹资”的预定目标。

为贯彻中央军委“向西防御,向东发展”的方针,1940年7月初,彭雪枫率部第二次进军淮上。当月底,中共淮上地委和淮上办事处(行署)成立,辖怀远、凤台、蒙城、宿南、宿东等县区,标志着党领导的淮上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为巩固和发展淮上根据地,彭雪枫率部破袭津浦铁路,多次袭击怀远县城等日伪军据点,俘获日军数十人,迫使日伪军龟缩于“点”内和“线”上,陷于人民战争的大海之中。1940年11月,在反击日军“扫荡”中,首创华中击落日军飞机的战例,并击毁汽车、坦克10余辆,毙敌1200余人,收复一度陷落的蒙城、涡阳等地。

在根据地,老百姓首次享受到民利,按照“三三制”原则,第一次通过投票选举产生各级政权组织,参议会等群众组织纷纷建立,各种力量摒弃前嫌,形成一致团结抗日的政治局面。众多女童、妇女纷纷走进课堂,首次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在龙亢创办的淮上联合中学,不仅为根据地培养了一批人才,更促成众多淮上热血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1941年3月1日,彭雪枫部在怀远龙亢钮家湾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5月,四师越过津浦铁路转移到苏皖边区,继续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

为恢复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1944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誓师西征,10月,四师一部第三次进军淮上,在围歼淮上军事实力最强的伪军第三十二纵队韩金山部2500多人后,又先后发起火神庙、何家集、古城、苏集等战斗,拔除多处日伪军据点,迫使日伪军只能龟缩在少数城镇。同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建立,标志着津浦铁路以西抗日根据地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直至迎来抗战的全面胜利。

张漫萍:隐蔽战线的领导人

张漫萍,原名张复礼,化名王若愚、张友文、钟庆田,1910出生于河南荥阳,1928年加入共青团。在革命理论的熏陶下,张复礼决定改名为“漫萍”,立志成为革命者,像水中浮萍,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像青萍宝剑,铲除人间不平。

1932年,张漫萍去北平求学,加入了北平抗日义勇军大队。8月1日,张漫萍在西单散发传单时被捕,囚禁于草岚子监狱。因狱中表现坚强、斗争坚决,同年底由团转党。出狱后,他参加重建河南省委、恢复地方党组织、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创建地方抗日武装等工作,曾任河南省委秘书长、开封市委书记等职。1938年底,遵照指示,张漫萍协助张爱萍对豫皖边区中上层开展统战工作。不久,张漫萍加入彭雪枫、张震将军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投身淮北敌后抗日烽火第一线。

1944年10月,淮北区党委决定成立中共蚌埠工委(对外称淮河办事处),张漫萍任工委委员兼组织科长,后任副书记、书记。工委先后派遣多名党员进入沦陷区蚌埠独立开展工作,并创建5支秘密党组织。

其间,张漫萍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化装进入蚌埠,以留芳照相馆等党的秘密联络点为掩护,巡视指导党的隐蔽斗争。

抗日胜利后,军占领淮北解放区,张漫萍率工委转移至洪泽湖继续斗争。在湖中,他十分牵挂蚌埠秘密党组织,几次冒险进入蚌埠巡视。1947年夏,他再次化装来到蚌埠,在布置工作后于怀远陈集被捕。他经受住了严刑利诱,始终昂首挺立,严守党的秘密,当日晚惨遭杀害,年仅37岁。

上一篇:以艰苦朴素闻名的邝任农将军 下一篇:陈仲山事件——军委二局绝密工作的首次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