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地名的命名方式

时间:2022-09-24 03:27:35

摘要: 地名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自然和社会历史,是历史的百科全书,它对语言、历史、地理、民俗学等的研究都有着很大的价值。它是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献,是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人们选择了某些地名,也意味着同时选择了它所代表的某种意识和观念。

Abstract: Geographic name,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records the natural and social history, has a great value in language, history, geography, and folklore studies. It is a kind of symbol that is mutually agreed, it is not only a unique historical document but also a social carri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when a man chooses a certain geographic name, a selected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is also being chosen.

关键词: 蚌埠;地名;命名方式

Key words: Bengbu;geographic name;nam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K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322-02

0引言

地名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自然和社会历史,是历史的百科全书,它对语言、历史、地理、民俗学等的研究都有着很大的价值。它是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献,是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人们选择了某些地名,也意味着同时选择了它所代表的某种意识和观念。蚌埠虽小,但作为一个历史兵家必争之地,一个老工业城市,它的历史和文化也凝固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地名上。根据地名命名的方法,得出地名的类型,找出地名的得名之由,很有研究的价值。因为地名不论采用何种命名方法,总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该地域的某种认识、某种感情或某种期望。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这便成了人们十分难得的记录,让后人知道许多该地在命名朝代所发生的故事。因此,历来的史家对于众多的地名的“得名之由”十分重视,做过许多记录和考证。本文从地名的命名方式上来探究蚌埠众多的地名来由,以期对蚌埠的过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1以地理、地形或所在地区命名

1.1 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由于人们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最为熟悉,也倍加关注,因此在命名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以自然环境的特点作为自己生活聚居的标志,这在全国地名的命名中最为常见。蚌埠建在淮河沿岸,境内,以淮河为界,南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自然地理风貌。概而言之,淮河南岸为起伏连绵高地丘陵;淮河北岸,则是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也正如民谣所言:“南边山,北边湾,中间丘陵夹平川。”南部散落的丘陵,就是当地人所称的20余座山头,各山命名就是反映自然地理风貌的标本。因近淮河岸边,蚌壳俯首皆拾而得名“蚌山”;因山全是泥土而得名“黄泥山”;又有因土少赖石多而得名“赖山”;因蕴藏铅矿得名“铅山”;因山土色发黄而得名“黄山”;还有因其山势如大雁而攀附北方名山成为的“燕山”。另有一些山则凝结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各得其名。三国时期曹操屯兵的山称“曹山”;鲁肃屯兵的山称“鲁山”。

以山水地貌命名的地名形象突出,含有名副其实或取象比类的传统文化因素,是人文意识的反映。

1.2 以道路主要建筑物命名有的地名是跟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环境相关的。例如:治淮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形成,原名三马路,1951年以后逐步向东延伸,1955年,因为当时的治淮委员会位于该路,便更名为“治淮路”。“上海栈”,一个蚌埠人熟知的地名,此处的“栈”来自于解放前的货运堆栈业。与水陆运输密不可分的货物堆栈业,在船塘附近勃然兴起。由于水陆运输常年有大宗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品汇集船塘沿岸,有待转口分销,代储存保管货物的堆栈,急需设立。规模最大的是公记堆栈,创办于1919年,由蚌埠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上海银行、金成银行和益丰银号合股兴建,号称安徽第一堆栈。而附近的上海银行堆栈,便被人们通称“上海栈”。另外,还有大陆堆栈,聚安堆栈、中国银行第一堆栈、大通堆栈、九大堆栈、集生堆栈、元益堆栈,中记堆栈、裕成公堆栈、同丰泰堆栈、光华堆栈、永泰昌堆栈、大声堆栈、隆兴永堆栈、仁裕堆栈等等三十余家,栈房总容量5万平方以上。

2以历史、传说、姓氏、人物命名

2.1 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命名地名的形成与空间上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有直接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就能通过这些特定的历史的地名来探寻安庆老城曾经的风云变化。

淮河路步行街名“国货街”。1920年末,设在蚌山公园北面的蚌埠市民众教育馆,在当时全国上下掀起的爱国主义热潮中,在蚌山公园的中和街口举办过一次规模空前的国货展览会。蚌埠市实业界拿出自己经销产品,有蚌壳纽扣,机织白布、土布、手工砖、香烟、铸工翻砂铸件、鞋袜、锚具、宝兴面粉等。这个展览会是针对当时洋货充斥市场排挤民族工商业的现状而举办的,业主们在会上发表了“实业救国”的誓言,口诛洋货冲击国货的罪恶行径。会场群情激昂,义愤填膺,为纪念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发扬爱国精神,与会人员一致要求把这条“中和街”改为“国货街”。当局迫于压力,即将这条街正式更名为“国货街”,一直延续到蚌埠解放后。

2.2 以民间传说、故事命名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中的一分子的地名,也负载着人类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地名中积淀了许多古老的传说,呈现出百姓的生活百态,也多多少少从侧面映现了历代普通百姓的文化心态。与地名有关的传说,常常涉及到封建帝王、将军、神仙、佛祖佛法,关系到官欺百姓、孝子孝妇,涵盖了买卖、砍柴、逛街等生活琐事。许多地方所流传的关于本地地名得名之由的神话、传说、故事,无不寄托着人们对于自己的故土的浓郁的乡情。

蚌埠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地名中自然蕴含不少典故和历史传说。

芝麻巷在蚌埠华昌街中段,大约1901年前后形成,这是一条长约50米,宽4米左右的南北小巷,巷尾有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仓库,中间是一个用黑铁皮围成的货仓,据说这个仓库起初运进了一大批芝麻,搬运时漏下的芝麻撒得满地都是,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个无名小巷叫成了“芝麻巷”。也有老人说,仓库里长时间堆放的芝麻散发出阵阵香气,人们以进巷内就说是芝麻香,久而久之便喊成了“芝麻巷”。

张公山是蚌埠的地标,九龙集曾是热闹非凡的集市。相传八仙过海时,张果老手捧鱼鼓,倒骑小毛驴,一步小心,踩到了汉钟离的扇子上。过海后两人便心存疙瘩,分道扬镳,汉钟离去了淮河北岸钟离城,张果老就在淮河南岸选了一座小山憩息修炼起来。天地轮回,年复一年,生性耿直却又爱记前仇的汉钟离忽然想教训下张果老。便跨过淮河,化装成一个乞丐来到张果老修行的小山前,刚要举步登山,却被一个童子拦住了,汉钟离问:“你何以阻我前行?”童子说:“你知道此山此水的名字吗?若能说得出来,我就放行”汉钟离拍着敞开的大肚,呵呵笑道:“此山应该叫张公山,此水应该叫张公湖吧。”从此后,人们就一直叫着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山为张公山,叫山下的湖为张公湖。而后汉钟离和张果老在张弓山顶望淮饮酒,酒过三巡,汉钟离说道:“仙兄在此修炼,可有什么成果吗?”张果老笑吟吟从怀中取出一支九龙杯,最终念念有词后,说声“去!”只见杯上九龙腾空而飞,在张公山下激起一片祥云。汉钟离见报复的机会到了,随即取出扇子向腾飞的九龙一扇,只听呼呼风声,那九龙顿时从空中陨落,跌成了十八段。汉钟离原只想开个玩笑,没想到,一扇子将朋友的宝物毁了,也感到过意不去,满脸惶恐不安。张果老见了哈哈一笑:“无妨!无妨!我这九龙正愁少股仙风,不能成正果。今天仙弟这一扇,九龙落地处可就是世上的吉祥宝地了。”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到张公山吉祥宝地来淘金,很快形成了一个集市叫九龙集。现如今,这一片土地被辟为省级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真正得成为了一方热土。

2.3 以姓氏命名姓氏地名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地名,它数量最大,分布最广。蚌埠姓氏地名共有130条,占21%。可见在蚌埠地名中姓氏地名的普遍性。姓氏地名较为单一,又简而易行,因而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姓氏地名的形成,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在无人居住的地方,谁先落脚,就以先居者的姓来命名;二是在开始的时候,姓氏地名尚未形成,待居住人数越来越多时,居住地逐步扩大,为使交往提供便利,同姓者结为一体(即家族),便以同姓同族最多的姓命名;三是凭借势力,即以势力大的那一姓而成该地区的自然村地名。三种情况中第二种情况最为普遍。因为“汉族社会是一种宗族的社会,可以说宗族是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1]

这种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在蚌埠地名中是非常普遍的,如王家巷、孙庄、李巷子、施家洼、张巷、陈家圩、仇家岗、孙郢、岗北周、老贯徐、塘面杨家、赵拐子等。有趣的是,本来就长不过三五百米的窄巷,因有其它街道穿过,还或大小或东西分为两条,如以“荣”姓为名的大荣家和小荣家;以“孔”姓为名的东小孔家和西小孔家;以姜姓和顾姓聚居地称为“姜顾”。

2.4 以人物命名。

①伯飞路,现国治街南段至淮河路。有人吹捧曾任蚌埠警察局长的邱伯飞而取路名,并为其树功德碑一块,原有于寿昌里巷内。

②近愚路,现在南山路西段,原为江苏镇江的商人张近愚在原经三路上盖了一片房屋,巷名取为“近愚里”。此人曾在日伪期间任商会会长,后定为“经济汉奸”。

③嵩山里,现在青年街南段,曾任国民革命军及安徽民军领导人柏烈武的儿子柏小嵩在米坊街盖屋一片,取名:嵩山里。

④三径街:在现在太平街南段,系老户蒋姓族居之地。以蒋姓堂号“三径”为街名。

⑤乐安街:现染织厂厂址东南端,原是蒋家岗,周朝曾封蒋国,赐蒋姓为“乐安郡”,遂以“乐安”为街名。

⑥烟墩子:现二钢市场附近,是由古烽火台演化而来,后系李族族居地,地势高亢,农民多种烟叶,故名“烟墩子”。

⑦尚德里:原在淮河路中段路南,系陆家族居地,逐渐以陆姓堂号“尚德”为名。

3以数字、方位命名

3.1 以数字顺序命名蚌埠最早起源于一个小的商贸集镇,起初没有地名,因1911年火车站建成后们从码头下轮船经过老大街的人转乘火车而自然形成了一条土路,后因商业、繁华,于1919年正式命名为“大马路”,而之后新建的二道街便跟这改名“二马路”,接着出现“三马路”,逐渐形成蚌埠市区东西过境的道路系统。

按数字大小对蚌埠的命名进行分析,虽浮浅,但多少也能了解一些老城当年的街道布局。其实,我国有不少数字地名,而且分布得非常广泛。在台湾的高雄,它的街名都是以数字命名的,从南到北依次为:一心路、二圣路、三多路、四维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贤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2]

3.2 以街区方位命名中国人对方位词情有独钟。东、西、南、北、中是确定四至的基本方位词。张清常先生说“在北京街巷名称中,在全国地图中,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是一个意思,而且相互对应。在我国的兄弟民族地区往往更习惯用左右前后表示东西南北。”[3]

蚌埠地名除了以山水地貌为命名依据外,在地名命名时还常常以方位作为命名的理据。以方位命名的地名,其构词具有直观性,有助于“顾名思义”,也可据以体现该地的有关概况和特征。因此,地名中使用准方位词,生动形象,具有可想象性,突出了地形地貌的特征。这种地名以重要地名为基础语素,再附以方位性语素,以明其方位特征,突出直观性。以经纬为名,例如经一路、纬二路、纬四路;有方位词为名的,如:岗北、山南、东周、平塘下、上游街;有的是方位词在后,其后面另有通名的,如胜利东路、凤阳西路、朝阳北路、长青南路等。

4其他方面对命名的影响

4.1 外来移民对蚌埠地名的影响蚌埠城郊各地以“马”字命名的地名,在淮河北岸就有马园子、马郢子、马台子、马嘴子好几处,都是因为大多数村民姓马的缘故,但最有名的还是位于淮河南岸的马村。此处的马村不是因为村民姓马,村民以李姓为主,还有回、钱、扈等其他10多个姓氏其中也有马姓,但不仅是少数,而且与村民无关。明洪武八年(1375年)左右,李氏家族从山西平阳迁居蚌埠,也是当时蚌埠最早的回族居民。他们带着山西家乡的马,来到淮河南岸蚌埠东郊龙河集居住,后因地势低洼,常遇水患,只得向南边的高地迁移。明清两代,淮河两岸战事频繁,尤其在清咸丰年间,捻军与清军在淮上作战,直接波及蚌埠一带,他们为自卫,沿袭了中原人骑马练武的习俗,保持了养马之风。“骏马秋风塞北,春雨杏花江南。”淮河南岸的蚌埠,虽是南北的分界,但这里大牲畜主要是牛,马还是很少。老蚌埠集农户用黄牛耕作旱田,以水牛耕作水田,世代没见过马也是大有人在的。当他们看到回族聚住点上哪一匹匹高头大马时,自然感到很稀奇,后来,以李姓为主的移民村落,便被当时的蚌埠人称作“马村”。

4.2 铁路、工业发展对蚌埠地名的影响

4.2.1 铁路发展对蚌埠地名的影响1911年12月7日,《神州日报》上,发表了《津浦铁路通车广告》,蚌埠火车站,当时只是几间砖瓦平房和大席棚,加入了津浦铁路的正式运营。由于它处在南段徐州至浦口之间,无论南来北往的火车,按那时的车速,当晚只能到达蚌埠,车头在此添煤加水,旅客下车就地住宿,于是蚌埠又成了津浦线上重要的“宿站”。而这个通车广告的问世,实质上是宣告了淮河岸边的蚌埠渡乡集由此开埠,在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鲁南等一带,成为水运与现代铁路相连的交通枢纽,同时成了安徽向京津和宁沪开放的门户。

4.2.2 因商业、工业发展,以行业命名如:新中国建立前的蚌埠,在它4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淮盐引岸到商贸业全面发展,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短暂复兴,在皖北地区都是作为一个商贸城市,显示它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在地名上有:米坊街(现青年街南段)、木匠街(现南山路西段)、篾匠街(现新百货大楼西门往南)、铁匠街(宝兴面粉厂北面河下)、盐巷子(原盐业堆栈,现保安里)、花轿里(原在国庆街中段)、牛市营(原宰牛工会,现营市街)、大舞台(现舞台街,在二十年代,徐南洲在现舞台街建“新兴大舞台”后失火烧毁)、西瓜街(现二马路西头小百货街,原名“中兴街”因有多家西瓜批发行而得名)、五行仓库(原在经一路,系中国银行、金城银行、交通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五家银行在蚌埠设立的联合仓库)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新的地名会不断涌现,作为一个城市的地名,它不仅具有指位、定位作用,还具有城市窗口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进程,成为城市形象的表征。因此,城市地名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内容。笔者试图对蚌埠地名命名方式进行系统地归总分析,以期为蚌埠的地名工作出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92.

[2]汪昱.合肥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8,12.

[3]张清常.胡同及其他[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9:88-90.

上一篇:职业教育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下一篇:中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