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 体验 领悟

时间:2022-10-12 07:05:5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39-0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节好的物理课,不仅要看学生获得了多少新的知识、提高了多少能力,还要看学生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课堂教学应基于学生的探究行为来设计教学,保障学生的体验过程,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提升各种能力,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及科学情感。下面一节《弹力》的课堂教学构思独特,设计巧妙,通过一次次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和兴趣,现进行部分赏析。

活动一:创设情景、主动体验,认识弹性、塑性、弹力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分小组来完成一些小实验,但要按老师的要求做:(投影显示实验要求)

1.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2.器材: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铜导线

3.注意观察现象,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分组实验操作并观察现象。

[赏析]:上课伊始,教师将物理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已有的知识为实验研究主题,用身边的器材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成为学习主角。学生活动的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发现新的问题引入新课,简捷、明快、自然。

师:请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操作,并叙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生:(学生上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失去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2.捏橡皮泥,发生形变,放手后不能还原;

3.用力弯直尺,直尺变弯,放手后还原;

……

师:请各小组讨论这几种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讨论后回答:

共同点:受力后形状都发生了变化;

不同点:不受力后有的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有的不能恢复原状。

师:不受力后能恢复原状的是哪些物体?

生:弹簧、直尺、橡皮筋。

师:不能恢复原状的是哪些?

生:橡皮泥、铜导线。

师:像弹簧、直尺、橡皮筋这样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一种性质:受力后形状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我们把这种性质起个什么名称呢?

生:弹性

师:像橡皮泥、铜导线这样的物体也具有相同的一种性质:受力后形状发生变化,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弹性、塑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请大家举出一些应用的实例来。我们分成男生、女生两个大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举的实例多。

生:弹性应用:……

塑性应用:……

[赏析]:通过操作展示、交流、命名、应用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多次发生碰撞,产生火花,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辅正、纠偏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操作技能、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同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师:我们在应用弹性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是什么?

生:……

师: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将一根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请一位学生上台用力拉另一端)

师:用力……再用力……

生:将一根弹簧用力拉直,放手后弹簧不能还原。

师: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生:弹簧不能还原,这说明弹簧有一定的弹性限度,超过的这个限度,弹簧就会损坏。

[赏析]:亲眼目睹了弹簧被损坏的事实,让学生领悟到任何有弹性的物体都是有弹性限度的,这一现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继续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做好铺垫。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上来拉直了一根细弹簧,现在我请一位女生上来拉一下拉力器。请大家注意观察。(请同学拉拉力器)

生:观察实验……

师:她受到力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受到了力;

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来;

从她的身体有倾倒的趋势可以看出来;

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以知道;

师:对,我们把这种力叫什么名字呢?它是怎么产生的?施力物体是谁?

生:弹力,物体由于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施力物体是弹簧。

[赏析]:注重了观察和实验。但仅靠一位同学演示,让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引出“弹力”显然是不够的。若让同学们都亲手去推、拉、挤、压一个具有弹性的物体(如橡皮筋、弹簧、人体身上的某块肌肉等),从中体会出具有弹性的物体在受到推、拉、挤、压等外力作用时,会产生一个恢复原状的力,以此来引出“弹力”,这样设计更能充分地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领悟概念的本质,学生更易接受。

活动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研究弹簧的长度、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师:前面有一位女生拉了测力计,现在再请一位男生来拉一下,大家注意观察前后两位同学拉弹簧产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请一位男生拉测力计)

生:观察学生演示实验。

师:你看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生:男生用的力大,拉力器的弹簧更长

师:请你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越长;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

[赏析]:提问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教师创设恰当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情景中提炼出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并根据生活经验,结合看到的现象作了初步的猜想。

师:现在请大家用手里的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弹簧的长度、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有什么关系?首先请各小组讨论器材,确定方案,画出记录表格。

生:分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方案?

生:器材:弹簧、钩码、刻度尺。

方法:依次在弹簧下面增加钩码的个数,测出在不同拉力下弹簧的长度或伸长。

表格:

师:(实物投影该组设计的表格)好,我们按以上方案现在开始做实验。

生:分组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小组分析本组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长度与拉力的比值、伸长与拉力的比值)

生:弹簧的伸长跟所受到的拉力是成正比的关系!

师:补充一点: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投影显示结论)

[赏析]: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因素,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对于探究结论的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这样学生印象会更深刻,同时也进一步为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埋下伏笔。

活动三:学以致用、成功体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师:利用刚才的研究结果,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生:从弹簧的伸长可以看出拉力的大小。

师:人们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制成了专门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我们现在就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现在请大家再分组讨论怎样制作测力计,选择哪些器材,重点解决怎样标刻度。

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方案A:1、定零刻线;2、挂钩码,画刻线;3、再挂钩码,再画刻线….

方案B:1、定零刻线;2、定终刻线;3、平均分,画刻线。

师:因为伸长与拉力是成正比例地增加的,所以我们选方案B更简单。在标刻度的时候,请大家注意确定好量程和分度值。好,现在开始制作自己的测力计。

[赏析]:针对前一次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两次加以应用。第一次是:既然拉力跟伸长有关系,我们就可以根据伸长的大小来判断出拉力的大小,这就是物理方法中的转换法,让学生领悟到这一方法,就会在以后的探究中自觉用到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第二次是:既然是“成正比”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将刻度平均分,简化了制作的方法,降低了动手的难度,培养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生:开始制作测力计。(教师巡回指导)

师:(学生制作结束后),我们现在来比一比,看哪个组的作品最优秀!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老师的弹簧测力计比较,学生相互评价。)

师:我们来把刚才的实验小结一下:(投影显示)

在制作过程中你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对你制作的测力计,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你认为在使用测力计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关于弹簧测力计,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用曲别针做指针;用曲别针做挂钩;我们制作的测力计不准;

使用的时候不能超过量程;

使用前要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若不是,要调零;

拉力要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一致;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垂直……

[赏析]:这一活动过程中突出了应用性,从利用前面探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进一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学生不仅经历了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实践制作的过程,而且经历了作品展示、交流评估、归纳总结的过程,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不是老师概括出来的,也不是从教材上获得的,而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主动领悟出来的。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来完成下面的任务:(投影显示)

1.试一试,用手将自制的测力计拉到1N、2N,体验一下它的大小。

2.猜一猜,橡皮泥的重力有多大,检验一下猜得准不准

3.测一测,你的一根头发弹力能承受多大的拉力。

生:开始分组实验。

[赏析]:学生用自己的作品做实验,有很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兴趣非常浓。通过试一试、猜一猜、测一测等体验性活动,既让学生练习了使用弹簧测力计,又增强了对力的大小的估测能力,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本节课的设计宗旨。教学设计源于教材,但不拘于教材。在整个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更是参与者。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的方法,领悟到科学探究的精神,并从中获得了快乐。

上一篇:创设情境 演绎精彩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