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课探究性学习的探究

时间:2022-10-12 06:41:34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课探究性学习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54-02

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新历史课标的要求之一,也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解惑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是自主性、主动性、实践性。探究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获得者,知识的获得是探究者积极主动地质疑、探索、实践、体验,从而发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探究者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查询,动口请教表达,甚至动腿调查研究,多种感官并用,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最终要达到并能达到的目标效果是:获得最深切的知识,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就是依据探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理念而编订的。它分为必修I:政治文明发展史;必修II: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必修III: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分类分册编订,就每一册每一类内容而言,是相对集中而独立的,彼此缺乏相应的连贯,很有点像商店柜台上的分割鸡肉,鸡腿是鸡腿,鸡翅是鸡翅。学生和老师乍一接触,总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感。这恰恰是编写者要达到的效果。只有质疑才能产生辩疑解惑的冲动。即要求我们进行探索性教学和学习,在窥一斑之际,求全豹之貌,以期对历史现象进行全局性的把握,形成完整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我们搭建起了历史三册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我们解释历史现象难题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进行探究性教学和学习的思维工具。

一、唯物史观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变革的终极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对社会存在起着或积极或消极或大或小或长期或短期的作用,影响历史进程。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中最主要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以上三个基本观点包含了高中历史必修I、必修II、必修III 内容之间的联系。必修II(经济):经济方式由生产力来解释。必修I(政治):上层建筑主要由必修II来解释,必修III(文化):必须由必修I、 II来解释,同时每一本内容反过来也分别能解释其他两本的历史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观点把三本知识连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分割鸡变成了完整的肉鸡。这种由局部到全体,由表面到本质的研究探索的做法,就是探索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通读研究整个三册内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高屋建瓴,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引导好学生打好基础。而学生在学习每一册内容时,老师也要将其他两册相关内容给学生以有意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质疑和动手动脑的思维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释疑的能力。

二、具体实例

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政治上集权制、法制逐渐形成;经济上,封建经济确立;文化上,百家争鸣。这三点分别在必修I、II、III中讲过,我们用唯物史观来理顺三者的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推广,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形式也逐渐形成确立;由于经济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封建政权,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社会的种种变化,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便形成了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立场的思想观念,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再如:宋以后,中国文学艺术(必修III)无论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逐渐向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市民阶级扩大,文化消费群体扩大;③政治制度日益腐败;④主流社会意识的逐渐僵化。

三、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

如果说唯物史观仅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方法和工具的话,那么要真正做到历史课探究性学习,老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1.具体做法

(1)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进入背景角色,激发学生探究好奇心。

(2)巧妙设疑,正确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全体参与、分组讨论,群策群力,烘托探究氛围。

2.注意事项

(1)创设的情境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行性,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2)情境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影视资料。

(3)集体活动与个别发言相结合,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4)探究活动要有时间规定,对结果要有评价和鼓励措施,评价的标准不要唯答案对错论,要更多地侧重对探究方法、探究精神的评价和引导。

(5)历史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下面我以高中历史必修II 中《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一节为例加以说明。

本节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很多,教材侧重介绍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变迁和婚丧嫁娶、社会风尚等社会风俗的变迁,主要是文字叙述。

我的做法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影视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关内容的变迁,然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都有哪些变迁?(2)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迁?(3)如何来看待这些变迁?(4)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老人,看看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还有哪些变迁?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汇总意见,代表总结发言。在鼓励其他小组成员发言的基础上,我做补充性总结。在这四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便可解决,第二、三个问题学生只能部分解决,第四个问题学生更多地只能在课外解决。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期分层去解决,只要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即可。

通过这种形式的教与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和表达和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上一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析 下一篇:实行绩效工资后如何改变对临退休教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