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欺软怕硬的

时间:2022-10-12 06:41:33

张蕾实在想不起母亲的模样了,只是依稀记得,那天是山寨的赶场日,母亲揣着家里卖米粉仅剩的100多元钱,清早就出了门,天黑了也没回来。8岁的她和7岁的弟弟饿着肚子,一起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父亲张正学靠在床上,空洞的双眼直勾勾地望向门口:“你们的妈妈走了。”

当时,张正学的青光眼已经发病一年,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欠下不少贷款,却仍无好转,视神经萎缩至完全失明。

这一年中,亲戚朋友早已陆续“消失”。面对双目失明的父亲、年幼懵懂的弟弟,小张蕾流着眼泪说:“爸,我不上学了,我要养您和弟弟。”

第二天,小张蕾没去学校,扛着锄头下了地。

张蕾最早生活的家位于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个叫岭上的土家族山寨。许多老人还记得,曾有个小姑娘,用绳子牵着父亲在地里犁田。

当年,年仅8岁的她就挑起了家庭的“大梁”。每天天刚蒙蒙亮,小张蕾就会跟着村里的大人们下地犁田,上山砍柴,中午则赶回家给父亲和弟弟做饭、洗衣服,下午又去干活。

疲惫、挨饿对于小张蕾来说是常态。为给父亲治病,一家人每顿用一热水瓶盖的米煮稀饭。懂事的她总是用小碗吃,而让父亲和弟弟用大碗。

遇到好心人送点儿什么,她也总留给父亲和弟弟。直到现在,她还是用小碗,也总做同样的梦:一张华丽的餐桌上,有各种美食,一家人尽情享受。

这个贫穷的女孩,在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最大的爱好是看书。每天在干完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之后,她就会把家里的书拿出来看,许多书都被她翻卷了边。夜里,她总借着柴火的光看书,有几次险些烧了自家的房子。

失明的父亲读懂了女儿的心,会拉二胡的他决定卖唱供子女读书。于是,每个节假日,张蕾和弟弟就牵着父亲到印江县城乞讨。父亲端坐中央拉着二胡,姐弟俩各站一边,唱着父亲编的小曲。

高大的楼房、琳琅满目的商品、漂亮的游乐设施让这个小女孩感到格外新鲜和好奇。在城市的繁华盛景里,一家三口却要过着晚上露宿街头、白天沿街乞讨的生活,餐厅里讨来的残羹剩汤成了他们的美食。

星期天的晚上,一家人要连夜赶回家。本来走山路只有十几公里,但由于父亲行动不便,他们只得绕远路,这样的话,每次到家已近凌晨。第二天,姐弟俩仍得按时到校上课。

2004年中考,张蕾以优异成绩考入印江民族中学,这是县里最好的高中。她在学校和一些单位的帮助下开始读高中,暂别了父亲和弟弟。

坚持卖艺乞讨的父亲身体每况愈下,眼疼甚至出血,还患有牙疼、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她不许父亲再出去,自己在学校食堂做起了临时工,还利用晚自习之后的时间到夜市帮别人洗碗,靠每天10元钱的收入维系着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每次回家,她总是帮家里干完所有的活才回到学校。每次上学,别的同学都从家里带来了大米,而她带来的则是红薯、洋芋和很少的米。高中3年,她基本没有吃过肉,辣椒是她最好的下饭菜,常常吃得她胃疼,满脸菜色。

每次开学,张蕾都会陷入坚持与放弃的挣扎中。她希望看到父亲因女儿成绩好而露出的笑容,又期盼学校以某种理由拒绝她,让她有一个干脆的辍学理由,以便出去挣钱,为父亲治病、供弟弟读书。然而每次试探时,父亲总是以生命相威胁。

深沉,甚至有点儿傲慢,这些是她留给同学的印象。她从来没有向别人主动透露家里的实情,而总是行色匆匆,很少参加同学们举办的各种聚会,因为“没有能力回请同学”。

历经着这些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张蕾却从来没有哭过。“哭是最没有用的!我只有咬牙坚持,挺过一天是一天。”她说。

2007年,张蕾顺利考入铜仁学院中文系。学院没有放弃这位贫困生,给她开通了绿色通道,免除了学费。在她的辅导和鼓励下,弟弟也顺利考上贵州职业警官学院。

这家人似乎有了熬出头的希望,但张蕾心里有着更深的纠结:弟弟去贵阳了,家里无人照顾父亲,怎么办?

21岁的张蕾作出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一边读书一边挣钱养父亲。

张蕾和父亲租住在铜仁学院老校区后面的城中村里。他们的家在二楼,不到8平方米的房间破旧昏暗,月租80元。一张木板床、两张旧桌子、几条塑料凳,以及一些瓶瓶罐罐,便是所有的家当。外面晴空万里,屋里却总是有着一股霉味。

每天清晨上课之前,张蕾会从学校宿舍赶回来,安排好父亲一天的生活:帮父亲烧好要喝的开水,准备好他要吃的药丸。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她都必须回来给父亲做饭,徒步往返于新老校区之间,行程十多公里。

全家唯一的稳定收入是父亲每月几十元钱的低保费,而他吃药每月至少要200元。弟弟借的助学贷款以及他每个月的生活费还没有着落。

为了省钱,父女俩每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费不到两元,一个月吃不到一斤油,只有过节才会吃肉。每天买菜,张蕾都是等市场打烊时,才去买处理菜或捡别人丢掉的烂菜。

大学4年,张蕾换了几十个兼职工作。晚上去夜市洗碗,有时是连续洗几家。如果不小心打破碗,一晚上的工就白做了。

每天晚上,她在铜仁城里做完工,常常已到次日凌晨,还要一个人走回学校,这是她最害怕的时候。曾有几回,她被不怀好意的人跟踪,她只好进入医院,在医院走道的椅子上坐到天亮,然后回学校上课。张蕾说,自己总是有一种负疚感,因为没能让父亲过上好日子,也没能让弟弟安心读书。

她常常避开同学、老师,不想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艰难处境。但是有一次,她的情况还是被古代文学课的教授知道了。由此,她的事迹,从铜仁学院渐渐传到全国。

张蕾不愿意出名,她说:“我不想做苦难的代言人,谁都不要像我才好。”

社会活动太多,让她既困惑又心烦。照顾病父,养家糊口仍是她的生活重心。

毕业后,张蕾留校任档案管理员,每月工资850元,这点钱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她的周末依旧忙碌,白天做兼职,夜里摆地摊。就连记者采访她的这天,她还在县城最大的批发市场做小时工。日落时分,她到菜市场转了一圈,拎着豆腐和白菜进了家门。

张正学坐在床边,似乎等了很久,听到声音马上站起来,兴奋地伸出手。当握住女儿伸过来的手时,他那变形的眼窝里流淌出无限怜爱及依恋:“又去市场搞卫生了?辛苦不?”

“没事,不辛苦。”说话时,张蕾已经麻利地剥好几瓣柚子瓤,小心喂进父亲的嘴里。

上一篇:李海燕:赢得客人喜爱的诚实女孩 下一篇:各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综述及备考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