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太空种黄瓜

时间:2022-10-06 05:18:47

去太空种黄瓜

本宇航员古川聪在搭乘“联盟”号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之前作出一个决定,对黄瓜“情有独钟”的他,“打算在国际空间站种黄瓜”。那么,在太空种出的黄瓜是什么味道呢?在太空种黄瓜需要何种技术?种出的黄瓜跟地球的菜园中出产的黄瓜的品质一样吗?

实际上,人类自从掌握空间技术开始,就有了开辟“太空农场”的梦想。毕竟,要想在太空长时间停留,完全依靠从地球携带的补给是不现实的。

不过,并不是将植物塞进太空舱,它们就能变成太空植物,环境的改变让生长和开花都变成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在数亿年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已经适应了地球环境,让它们在太空扎根生长就像把人突然扔到大海里生活一样。

最初的实验仅仅是让植物幼苗搭乘航天器到太空兜兜风,检查太空环境对它们的影响。直到1982年,苏联科学家才在礼炮7号空间站上完成了实验植物拟南芥“从播种到收获种子”的种植过程。那次实验结果算是令人满意的:这些个体产生的种子大多是正常的,可以再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不过,就像长期在太空居住的宇航员会碰到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诸多麻烦一样,植物身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哪种太空作物能像在地球上一样正常地生长发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太空舱里种植物,远非将温室设备搬到太空中那么简单。

虽然说植物生长靠太阳,但是在宇宙空间中晒太阳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且不说高能质子、阿尔法粒子这样的宇宙射线可以直接“砸坏”植物蛋白质和DNA,危及它们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在没有大气层的阻挡情况下,仅仅是这里的大量紫外线就足够植物喝一壶的。这些高能量的光线不仅令人生畏,而且会破坏植物的正常结构和代谢过程。所以,人们在太空种植的第一步,就是要制造出合适的透光防护罩,隔离那些有害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当然,太阳能光伏电池可以将危险的太阳光能转化成电能,然后利用日光灯等照明设备来满足植物对光的需求。不过,这样做就会在转化过程中损失很多能量。好在对人类而言,太阳是个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只要考虑需要增加的太阳能电池板就可以了。

在未来远离太阳,进入深空探测时,宇航员们又会碰到弱光环境,如果仅靠电能照明粮食和蔬菜,就需要耗费许多能源。好在不久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可以吸收红外光的植物,这些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蓝细菌含有一种我们不熟悉的叶绿素——叶绿素f。比起具有叶绿素b和叶绿素a的植物,含有这种叶绿素的植物能吸收波长更长的光线,也就更能适应一些红外线成分比较多的光源。如果它们可以通过筛选,就能为深空探测提供必要的能源支持。

除了光,种植需要解决的还有光合作用的另一个要素——水。不过,你可能不知道,植物吸收的99%的水分都蒸发到了空气中。这种看似浪费的行为,实际上对植物有着重要作用。植物的叶片就像一台台水泵,将根系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混合而成的营养液“抽”到枝头,而这些水泵的动力就来自蒸发水分而获得的能量。另外,通过蒸发水分还能降低叶片的温度,避免其被阳光灼伤。

当然,这样的话耗水量不少。正常情况下,小麦每长出1克物质(注意,包含不能吃的部分哦),就需要500多克水,且绝大部分都用在了蒸腾作用上。可惜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另一个像地球这样有较为充足水分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地将水分回收再利用,这样光是解决蒸腾水分的回收问题,恐怕就是个代价不菲的工程。我们也可以只种泡在全密封的水箱里的藻类植物,这样就不用考虑收集蒸腾作用的水分了,但前提是,进行太空旅行的你要长期忍受只嚼海苔过活的日子。也许那时,一片面包也会变成奢侈品。

千万不要以为有了光和水,植物就能正常生长了,其实没有二氧化碳,一切都是零。如果说光和水是吸收太阳能的关键因素,那二氧化碳就是储存能量的关键部件。倘若把前两者比做发电厂的必备因素,那么二氧化碳就像能够储存能量的充电电池。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会首先利用光和水制造出高能物质。这些高能量的家伙可不安分,如果不把它们用掉,它们就会在细胞里释放能量、乱搞破坏。想要固定这些能量,二氧化碳的浓度是非常关键的。

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中的含量不高。整个生物圈的协调运作使它的浓度基本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但是,对一个小范围的空间来说,要保持一个稳定的浓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在一次实验中,科学家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生物圈。不久之后,这里的“大气”成分就发生了变化,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发生了巨变,并且波动过大。这样的波动不仅不适宜人类生存,而且连植物生长都成问题。所以,对于空间更为狭小的太空舱来说,如何控制和调节好二氧化碳的浓度,还是一项棘手的工作。

除了上面的植物生长要素,在空间更难解决的是重力问题。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经常会忽略这个条件的存在。可是一旦进入太空,这个因素的重要性就立马显现出来了。

“根会往土里扎,茎秆会努力向上生长”,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都是植物感受重力之后作出的反应。目前还没有被证实,植物是怎样辨别方向的。比较公认的一种看法是,植物细胞里有一些淀粉组成的颗粒,它们会受重力的影响,沉积到细胞的下部,从而给细胞壁施加刺激,这样一来,植物就能辨别天和地了。可以说,这些淀粉粒就是植物生长的指南针。不过,在失重状态下,这样的沉积就变得不可能了。不仅如此,分解这些淀粉颗粒的酶会特别活跃,彻彻底底地把“指南针”砸烂了,其结果就是,植物生长分不清上下,根和叶向着四面八方生长。就拿常用的实验植物拟南芥来说,它们在失重状态下最后长成一团,本该伸向天空的茎停下了脚步,反而向四周伸出了很多枝枝杈杈,个头也比地面上的拟南芥要小,而且植株更纤细,就像漂浮在水中的水草一样。

失重状态还会影响植物体内激素物质的分布,这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形态,还会影响植物的繁殖。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曾经在和平空间站上种植萝卜和大白菜。但遗憾的是,它们的品质比起地面生长的萝卜和大白菜要逊色不少,不仅发芽率低,生长缓慢,而且植株更为矮小,开花结籽需要更长时间。

太空育种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名词。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之前,这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育种手段。不过,利用宇宙辐射作为条件突变而产生的种子并不可靠,因为这样产生的突变没有方向性,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生出的种子是好些,还是糟些。事实上,一般情况下产生的突变都是有害的。这就大大地增加了育种的工作量,远不及转基因技术来得直接和精细。

既然宇宙射线能让种子产生突变,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这些在太空正常种植的植物会不会也发生有害突变,从而降低品质和产量?此外,在微重力环境下,染色体、复制与分离都会受到影响,植物很容易出现畸形,从而影响种子的成活率以及后代植株的质量。要保证种下去的甜西瓜种子结出的还是甜西瓜,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这样看来,在太空中种一株黄瓜苗,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通过模拟重力环境,改善光照和空气条件,我们还是有可能收获正常的黄瓜的。

上一篇:用音乐为自己喝彩 下一篇:杨芳:高情商的女人有大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