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建施工中的技术及管理问题

时间:2022-10-12 04:54:53

浅析土建施工中的技术及管理问题

【摘 要】 下文作者结合自己在土建施工管理中的相关经验,阐述高层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管理要点,以下仅供参考。

【关键词】 土建工程 施工技术 地基 措施 管理

0.前 言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施工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对原有的技术继续加以改进。 应广泛的采用建筑科技的新技术,以提高机械化设备尤其是垂直运输体系的施工效率。 结合高层建筑作业环境和特征,以建筑安全和稳定性为核心,着力于优化基础和结构施工工艺,为缩短工程总工期创造条件

1.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

1.1 高层建筑的地基施工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地质环境也相对很复杂,在房屋建设中,地基基础建设方案和施工技术都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不一样的地质地域,而采取不同的途径。如果地基土质较复杂,持力层较深,而地下室埋置深度并不大,采用桩基础是必要的。预制桩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质量较有保证,鉴别承载力方法明确,使用的预应力空心管桩有较大的承载力,预制桩对高地下水位地区更为适用,但这种桩存在着耗钢量大、造价贵、施工噪声大和截桩困难等问题。 所以应采用现浇桩进行地基的施工,现浇桩适应性强,噪声小、造价低,可以作为发展重点,并努力实现机械化。当基础埋置特别深时,在施工技术上困难大,并且不易保证施工的安全,宜采用沉井或沉箱法施工。

1.2 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尤为重要,因为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较长,混凝土会因气候和工作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质量问题,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 在工程开工前,要按着高层建筑的设计要求来配制不等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进行强度试验,等试验结果出来后,再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调节,以达到高层建筑的施工标准。试验主要调整的是砂石、水混、含水率的配合比,在调整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严格控制配合比的计算,以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泵送混凝土的过程中也要在配比、原材料、搅拌控制严格的情况下进行细致的检查工作。 由于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施工单位为了抢工期而不注意养护时间,在对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时没有制定完整的养护措施和具体方案,所以就容易造成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问题。混凝土养护时应从人员、水源、昼夜、养护时间要求,覆盖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采取措施,同时注意根据规定不同水泥品种确定养护时间,并加强养护期的督查工作。

2.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技术质量方面

现代建筑科技含量高,涉及专业多,施工的质量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现代建筑的个性化导致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

2.2 管理方面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施工单位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明确具体。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也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2.3 建筑原材料

实施和建立材料管理制度,杜绝劣质材料流入施工现场。 材料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保证工程质量和确保工期的关键之一。认真执行采购材料的规章制度,落实采购材料的责任制。 用于建筑工程项目需求而进场的各种建筑原材料,包括砂、石、砖、水泥、石灰、钢筋、木材、机电设备、装饰材料、特种材料等必须规格、型号、单位和数量,质量标准,应与设计单位和业主的要求相统一,并有出厂合格证、准入证、化验报告等相关资料。

2.4 施工组织设计

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投资等情况。 因此,在制定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3.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3.1 领导重视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建设程序

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搞好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建筑工程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建设程序管理规定》和有关文件,把好项目立项、报建、开工、竣工验收等重要关口,任何项目上一阶段工作未完成,不得批准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严格工程设计审批制度,未获批准的项目不准开工,严格按照分部、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工程验收时必须有建筑质量监督机构的评价意见。

3.2 做好施工预案

施工单位应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编制严谨、详尽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方案,用来指导整个施工过程。 内容包括:施工工序的安排,各工种进入工地的时间,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预控措施,制定出成品保护措施等。

3.3 做好施工前质量控制

即项目法人在施工企业未进场开工前要做好的工作:第一,根据建筑工程规模、性质、等级、特点选择施工质量信誉好,有相应施工资质的企业。 要严格考察其资质等级、技术能力、类似施工经验、机械设备及劳动力条件、财务运行状况、有无安全生产措施等。经过筛选后按有关规定规范运作,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和批准确定施工企业,把好施工企业的准入关,并按规定选择好工程监理单位,全部实行施工合同管理。 第二,开工前按规定向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申请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并及时和协调好有关具体工作事项。 第三.确定合理的施工工期,并明确不可预见的灾害性外界环境因素对工期影响后的处理办法,要确保在质量保证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工期。 第四,了解有关建筑施工管理条例的现行法律法规,配备精于管理,机械配套,人员数量、资格与其承担的工程质量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责任人员。 第五,合理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施工单位熟悉图纸和施工现场,精心组织做好施工图纸等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工作,精心审查施工企业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措施设计。 第六,严格审查确定施工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审查和确定其划分的单位、分部、单元工程项目。 完善其质量检验、测试和施工技术手段和措施。第七,确定施工质量的评判标准,明确检测质量的手段、方法。 第八,确定违规的整改期限和造成不同档次施工质量事故的处罚措施。

3.4 做好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

由于现代高层建筑具有规模庞大,工程结构与工艺复杂建设周期长及相关单位多等特点,决定了工程进度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要想有效控制工程进度,就必须对影响进度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预测。 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对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和对不利因素的预防;另一方面也便于制定预防措施,事中采取有效对策,事后进度妥善补救,以缩小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实现对高层建筑进度的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

4.结语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 与其他一般的建筑相比有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此,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工程施工技术也会不断取得相应的新发展。 在高层建筑的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走出一条高层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蒋学勤.也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0(24).

上一篇:水利建筑工程中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