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利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时间:2022-10-12 03:55:36

如何开发利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摘 要】《普高数学课标(实验)》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充分开发一切有益于课程活动和发展的良好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过程结构,革新授课方式,不断推进高效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步伐。我们从感知文化底蕴、培养自学能力、运用科技力量、优化多类学科等方面开发利用德育元素资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健康发展;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谜,日用之繁……无一不可用数学来表达。”由此我们深刻地感知,作为人类社会运用极广的一门科学,数学内涵博大精深,外延无所不在;蕴含的是智慧,展示的是风流;它既是科学领域中的精灵,又是开启这座宫殿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在数学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演绎了多少令人慨叹的人与事!蕴含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想象和逻辑推理,让我们从中体悟到多少享用不尽的哲学和道理!现代社会强烈呼唤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本文立足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简要阐述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一、在感知文化底蕴中开发利用高中数学课程的德育资源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数学文化早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和共识。什么是“数学文化”呢?一般而言,就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及其形成发展的现象。除上述外,有时还包含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事、美与教育、人文成分及其与社会联系、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所有这些,都蕴藏着丰富多元的数学文化,显现了难以言尽的价值底蕴,确是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元素渗透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如“无理数”内容教学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其历史由来: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毕氏(毕达哥拉斯)学派弟子Hippasus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它的一边长度是不可公度的(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其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惊人的发现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即“有理数”)的哲理截然不同,从而引起了该学派领导层的极具惶恐与恼怒。为了维护在学术界的长期统治地位,Hippasus被囚禁并受到百般折磨,最后遭到了沉舟身亡的惩罚。纵观古今,横看中外,无数数学家的事迹以及数学文化精神应当流芳百世、代代相传。

二、在培养自学能力中开发利用高中数学课程的德育资源

高中数学知识及其教学活动看似“冷性”和理智,其中孕育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元素,并且适合于启智益能的任何环节,教师只要善加运用和积极引导,能够从中攫取寓育于教的良好实效。以自主化教学活动为例,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方面积极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一方面有效增强学生加强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意识和精神。这正是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标准之一。如“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内容教学时,有教师首先出示了各种立体图形,并且提问:这些图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通常把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如何描述这些形状呢?然后让学生开展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由于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参差不齐,刚开始大家从不同方面进行描述,后来在少数优秀生的积极带领与启发下,每组学生都能按照物体的面是否是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并且很快地理解了多面体与旋转体之间的区别,从而较好地掌握了多面体的面、轴、定点和旋转体轴的概念。自主学习活动获得的除了能力,还有精神、力量与信念。

三、在运用科技力量中开发利用高中数学课程的德育资源

多媒体具有音像和谐、图文并茂、储藏海量、动静自如和操作便捷等方面的优势特点。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活动,不仅通过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有效激发课程学习情趣,而且有利于在知识形成过程呈现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思想和实践创新精神。恩格斯说过:“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多媒体作如下直观演示: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时,它们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这就是“相交”;当两者的距离等于半径时,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们之间只处于一个交点状态,这就是“相切”;当两者的距离大于半径时,性质再次发生了变化,它们之间没有交点,位置关系则处于“相离”状态。这向学生形象地揭示了“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过程”的哲学道理。诸如“实践”、“矛盾”、“发展”等哲学类观点,既是对学生德育教化的“滋补品”,也是数学活动的“必需品”。

四、在优化多类学科中开发利用数学课程的德育资源

在学校教育中,数学虽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学科,但任何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相互之间有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内部关联。这是把多类学科知识进行优化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就高中数学而言,除了上述所说的与文史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之外,还可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等多类学科实施优化整合,从中攫取“1+1>2”的综合性教学效应。如高中数学中的方程、函数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它可与政治经济生活学中的“价格与价值”关系、“价格变化与需要变化”关系、“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关系、“汇率变化与汇价”关系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如,数学中的极限知识可与“生活与哲学”中对一些哲学命题的分析等知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高中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许多辩证唯物思想背景必须涉及到政治学科中“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内容;等等。而这些都是对高中生实施人文素养培育、促进健康全面发展的必需元素。只有把知识技能培养与人文元素培育有效地融合起来,才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链接社会生活中开发利用高中数学课程的德育资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不断地涵养和滋润,一旦远离或是摆脱后者,则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现象。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教学活动与生活元素(学生认知和生活经验)有机地链接起来,积极开展“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课程教学活动,既可获取源源不断的活力元素,又能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良好发展。如教学“统计”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并活动如下:①统计自家一天要扔掉多少塑料袋?一周、一个月又要扔掉多少个?②以一个家庭每天扔掉5个塑料袋计算,全校学生一天要扔掉多少个?一周、一个月又要扔掉多少个?③塑料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如此想象,再过几年地球将会如何呢?“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学生们通过实践、统计与计算,切实感受并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巨大危害。如此而为,对于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增强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充分发挥重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德育元素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原料。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加大德育元素的开放与利用力度,无论对于课程活动还是教学相长来说,都是一项无可比拟的德善之举。我们应当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新观念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现状及其策略使用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