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自己的真善美,不做精神空旷的演说家

时间:2022-10-12 03:54:46

作者简介:王俊花萌(1989-),性别:女,民族:蒙古,籍贯:山东省,学历,硕士研究生。

关于语文的学习,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自由阅读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可见写作确是我们该重点研究的语文学习部分。

新修订的语文“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关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作文应鼓励学生自由表情达意,写真话,心里话,其实在叶老先生所持的以生活为源泉的写作教学观中已经有所阐述。叶老提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鸣出内心的感受”;“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也就是说“要写出自己的经验”。叶老的这种作文“求诚观”正是现代新课标中做提倡的作文理念。

而要让学生写真话,鸣真情,怎样才能使这种作文理念的以很好的实践,这里可以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创建和谐情境

学生怕写作文,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只知道教师命题,学生写作,而不会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去倾听学生们自己的心声,完全处于一种教师发号命令,学生必须执行的教学怪圈中,这种类似于“八股取士式”的教学形式不仅不能使教师感到教有所得,而且还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感。那么,怎么才能缓解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呢?我认为改变教师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最主要的――创建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上作文课之前,教师可以围绕话题和同学们交流生活经验和经历心得,围绕话题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生活感悟,在这种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同感悟的生活体悟课中,不仅能让孩子们放松心情,也可以加强孩子们的心灵交流和沟通,俗话说,精神上的交流胜过俗语万篇。要让孩子们写真话,鸣真情,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打开孩子们心灵之窗的钥匙。

第二,关注学生年龄“口味”,鼓励大胆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给孩子一只手是为了准备随时放手。把叶老的这种观点归结到作文上,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要他有勇气,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别人扶,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因此,作文教学应和孩子们的年龄“口味”,在不同的学龄阶段,有不同的作文写作标准,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该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叶老所提的“我手写我口”。所以说,将孩子们的心灵之窗打开之后,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所想所悟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这种低年级阶段的写作不要求有多么强烈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规则,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写。我认为,强调孩子敢写真话,鸣真情,这一点对孩子的写作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积累“颜如玉”,铸造“黄金屋”

要让孩子们说真话,鸣真情,只是教师方面的引导和鼓励是不够的,这只是客观的外在因素,要想孩子们写出既有真情实感,又避免假大空的文章,写作者自身的知识含量和提取意识是关键因素。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心灵之窗打开之后,鼓励他们,你们要大胆写出自己的感受,但是孩子们自身的语言素材不够完善,他们的真情实感找不到合适的语句得以表达,(小学生作文大可不必在这方面过多的要求)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来说,作文的质量是必须要过关的,所以知识的积累是需要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获得的,教师在这方面需要的做的就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积累的意识,教师可以和孩子们约定,每两周开一次读书会,把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读的书拿来跟同学们一起分享,教师可以将自己读书的心得跟孩子们交流,孩子们也可以把自己的读书的体会跟同学和老师交流,这样本来每个孩子只读了一本书,但是交流之后就等于每个孩子读了一本零3本书(因为交流的书太多,孩子们估计最多能对其他三本书感兴趣,认真听),这样,不能要求孩子们把这些书里的内容都消化了,起码书里面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某些人生哲理还是可以有所了解,那么以后孩子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拿来用,美句也可以拿来模仿,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书写自己的人生也不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第四,冲开思维的“冰河时代”

诚然,心灵之窗也开了,素材也有了,那么为什么孩子们写作能力还是不高呢?我想大部分的问题还是表现在语感较差,语病较多,思路混乱,思维不清,这些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因此,作文教学还应该以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冲开他们的思维冰河。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上,国外教育家与我国的语文教育家的观点不谋而合。美国教育家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纽约大学坤思学院的唐纳德・姆奎德和罗伯特・爱特温在《写作中的思考》一书中说:“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在的准备活动,而写作是一种外在的语言表达,这是不错的。但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的问题了。在整个写作过程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进行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威廉・韦思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中说:“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思想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

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习要让孩子们自己动天君,只有他们自己动了天君,有了自己的感悟,那么才会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孩子们写作的过程中不妨训练孩子们打开天君动动脑,怎么把自己的所想很顺畅的组织起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观点通过一种恰到好处的途径布局出来,清楚的倾诉给文章的阅读者?我想,这种思维的训练,是可以从阅读教学中找突破的,教师可以提醒孩子们某类题材的文章的布局怎样的,什么样的安排顺序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我认为教师在这方面的提醒应该只需提示大体谋篇规律,不易规定太死,给孩子们留有思考的自由发挥空间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至于让他们流于写成局限作文的境地。

总之,让孩子们说真话,鸣真情,我认为的重要的几点就是:打开心灵之窗,鼓励孩子们大胆写作,利用平时自己的知识积累,用自己的天君认真谋划布局,这样的一篇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为基底的文章自然让人读来不仅深有所感,并且还会跟行文作者产生心理共鸣。(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上一篇:浅析幼儿美育实施的途径 下一篇:原型范畴理论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