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在课堂走动 ―《清澈的湖水》教学及反思

时间:2022-10-12 02:21:19

“让学”在课堂走动 ―《清澈的湖水》教学及反思

一、背景描述:

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指出,“教所要求的是,让学。”教师,“他得学会让他们学”。本学期,学校教学仍旧沉浸在“让学”的氛围中,我们二年级段积极实践“让学”。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到何校提出的“让学”呢?从教学设计入手,我磨了二年级上册的课文:《清澈的湖水》。

二、设计与实施:

1、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举例第一课时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改进,凸显“让学”的教学理念。

(1)生字教学

在第一稿设计时,我考虑到这一课的生字比较有特色,在出示时,分成了两组:

名词:两侧 石龟 镜子 香蕉皮 山峦;

动词:卷起 表演 扔掉 跨步 攥着 展翅欲飞。

我的教学设计为先指名两生当小老师带领读,接着开火车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我预设了“攥着”为难点,可以让孩子试着做一下。

(2)写话指导

这一课的语言特色,我认为莫过于课文第二段的比喻句: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于是,我做了以下几步设计:

A自由读――指名读。

B你们读得那么美,老师也想读一读呢,可以吗?故意丢掉“展翅欲飞”“正要跳起”,引导学生发现,并说说为什么不能丢。

C“正要跳起”多有趣!“展翅欲飞”多有气势,放到句子里能读好吗?(自由练,齐读。)

D填空读:(抽掉几个词,你还能读一读吗?齐背)看,那边的山石像()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的雄鹰,半山腰的( )、( ),好像( )。

E请大家对照课文插图,找一找,分别是哪块石头?捂上耳朵,看图尝试背下来。齐背。

F奇形怪状的山石还不止这些呢!PPT播放搜集来的山的图片,你能看着这些美丽的风景(师网上搜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来这样说一说吗?出示:看,那边的山石像( )的( ),这边的山石像( )的(),半山腰的()、(),好像( )。

我精心设计了这个教案,层层深入,由扶到放,但具体情况如何,待由上课环节予以检验。

2、上课实践

(1)生字部分

教学生字后,我发现在读课文时,很多孩子把“峦”读错,有的错读为“恋”,许多孩子读到“两侧”时,迟疑了很久,而我预设的难点“攥着”,听课老师指出,没有及时关注到做错的孩子。

(2)写话部分

孩子没有真正感受到比喻句写法的好处,本来很有趣的句子,他们却读得平淡乏味,也没有突出重点词“展翅欲飞”和“正要跳起”,以至于后面的仿写也写得很勉强,没有一点儿童趣。

上完后,我觉得很困惑,也有些气馁,明明自己也很注重给予孩子时间,让他们写,让他们读,让他们做动作,可是为什么就没有达到效果呢?

三、反思与再设计

1、反思

回家后,我进行了充分的反思,看着自己设计的教案,对照同组同事的建议,我想,我的教案虽然进行了重难点的设计,也在课堂上实施了下去,但是却没有真正敲下去,比如“攥着”,同组的同事肯定了我的预设非常准确,但是在处理这个难点时,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这正是违背“让学”的理念。而重点部分,虽然看似层层设计,但是孩子没有经过充分地自读感悟,自然没有兴趣。

2、再反思

第二天,我又请教了组里的同事,并上网搜索了相关教学视频,结合同事的建议以及教学视频进行了再反思。

3、再设计

基于自己的反思,经过同事的点拨,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进工作。

生字教学――抓准难点,充分预设

①自己轻声读。

请生当小老师读,真好,“扔”的后鼻音读准了。“攥”平舌音。

预设:a“侧”:摸摸桌子的左侧、右侧,两侧一起摸一摸,原来两侧就是――两边(生);

b山峦:出现问题,正音,请几生读,板书:简笔画山峦,这连绵起伏的山,我们就叫它山峦。难怪下面写个“山”呢(与“恋”区别)!

②读完第二行,你有什么发现?(生:都是动作)

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我做你猜。师做卷起袖子的动作,生猜。

个个都这么厉害!那你们来做,我来猜。

a攥着:预设:生都不会做,链接文中的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语)“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读完了,你能猜一猜“攥着”的意思吗?攥着,就是紧紧握住,一条缝隙都不留出来。我们再做一下这个动作。

若有生做得正确,请他上来做,你是怎么做的?引出紧紧握着。

b展翅欲飞:预设:有些孩子会做展翅高飞,请两个学生上来。一个正确,一个错误;孩子们都做错,师说:我会这么做。演示一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师:孩子们,像这样,我们说叫做――展翅飞翔,展翅高飞。而展翅欲飞是还没起飞呢。我们一起再来做一遍。

③去掉拼音,开两列火车读。

基于“让学”的理念,我设计了先学后教的环境,先让孩子自己试着读读带拼音的生字词,继而让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纠正大家的错误,接下来我在发现动词的基础上,设计了游戏环节,这是孩子喜于乐见的。通过我做你猜,你做我猜的环节,敲定生字词的读音以及意思,“让学”在课堂中走动起来。

(2)写话指导――给予脚手架,关注各层次

①自由读。

②我们来分享分享。

③谁也找到了这句?这么多孩子找到了,先自己来读读吧。

④你为什么觉得这一句美呢?

⑤老师也对这一句很感兴趣,把它做了修改。自己读读,比较比较。丢掉“展翅欲飞”“正要跳起”。师:孩子们,叶老师觉得自己改得很好,改了后你看多简洁啊!

预设:生会举手,有不同的意见。

师:是的,你看不仅把山写活了,而且还把山写成――正要跳起的青蛙,雄鹰是――展翅欲飞的雄鹰,多么有趣啊!谁能读出来?

预设:读不出“正要跳起”“展翅欲飞”,就先读好这两个词,这只青蛙怎么样――正要跳起,一起再读读,雄鹰是怎样的――展翅欲飞。还可以教师范读。

⑥“正要跳起”多有趣!“展翅欲飞”多有气势,放到句子里能读好吗?边做动作边读吧!(请2生,齐读)

⑦填空读,请1生:(老师抽掉几个词,你还能读一读吗?我们可以指着那几块山石读呢,一起来。)看,那边的山石像()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 )的雄鹰,半山腰的( )、( ),好像( )

⑧再加大难度,看着这幅图上的山石,生齐背。

⑨奇形怪状的山石还不止这些呢!(PPT播放搜集来的山的图片)师范说,看,这块山石像望着月亮的天狗。(慢慢播放PPT)你能看着这些美丽的风景(师网上搜集),挑一块最感兴趣的山石来写一写,能干的孩子可以写两句、三句。巡视,给写得好的孩子打上五角形。不太好的孩子当场指导。

出示:看,那边的山石像( )的(),这边的山石像()的(),半山腰的()、(),好像正在()呢。

请几个学生分享。

⑩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美景吧!

这一板块,我做了以下的调整:

一是给予脚手架。在孩子欣赏扩展部分的山石时,我先引导孩子试着说一说,那块山石像怎么样的什么,让孩子试着口头表达,这样孩子在接下来的写的环节就显得简单一些了。

二是关注各层次增量。写的环节,我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写几句,甚至写一段话,这样掌握扎实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能力。而对于后20%的学生,通过熟读课文,有感情地读课文,挖词背课文,试着背整篇课文,然后写一句比喻句,学生能初步掌握比喻句的描写。这对于各层次的学生增量是明显的。

三是充分给予时间。在孩子发言分享自己描写的句子时,孩子的自信心无疑得到了锻炼,而后同桌相互说说自己写的句子,可以让每个孩子在互相交流中学习,“让学”的意味更加浓厚。

通过课堂实践,孩子的兴趣明显增加,上课关注力更集中,朗读感悟更深刻,经过后测,学生对生字词的读音以及意思的掌握更加扎实了。

五、经验与思考

课后,我再次进行了反思。记得海德格尔曾说过:“教师必须能够比他的学生更可教。”我想,教师就应当以一种探寻的视野,亲身力行,来对待教学这门艺术,王尚文说“让学”者不是井底之蛙,而是海边之蛙。海边见闻激发教师不断去质疑,去探索,去更新自我,这样他才能引导孩子去海边与自己一起求索未知的领域。这次的磨课经历,让我不怕上课时出现问题了,课堂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不必气馁,关键在于要去探究,去反思,去实践,去总结。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是马上出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孩子,真正把重点落实下来。“让学”意味着把探索的机会让给孩子,把时间还给孩子,更加关注孩子的实际情况。《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指出:“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这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努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更应该立足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与上课实践中。“让学”在课堂真正走动起来!

上一篇:“三公经费”公开制度下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下一篇:新会计准则下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探索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