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时间:2022-10-12 01:43:13

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摘要: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家务劳动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不仅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孩子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关键词:创造力;家务劳动;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23-02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想要在国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在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对个体而言,也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坚持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人说: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创造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创造;凡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只是需要去发掘它并使它得到发展。小学生那稀奇古怪的念头中就有不少创造成分,教师、家长要培养得法,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挖掘、表现、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以后进入社会发挥创造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就家务劳动来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二、家务劳动在培养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家务劳动素来被认为是绝对的家庭琐事――婆婆妈妈、琐琐碎碎,在所有的劳动中,可以说是最不上“档次”的。同时,因为家务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以被认为与社会无关。当中国人谈到家庭妇女甚至家庭“妇男”时,多少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普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家务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0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平均收入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智力方面,家务劳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小学生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器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家务劳动,孩子还需要动脑筋,所以,家务劳动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家务劳动主要是一些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儿童时期,人的右脑发展得比较快,这一时期让孩子及时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他们的左右手,对右脑进行及时的开发,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因为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发现问题并引起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8岁的女孩吴超是我国年纪最小的专利申请人,她发明的“方便蚊香灰盘”与“共热分隔锅”就是在家务劳动中碰到问题后,为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而创造出来的。

(三)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

儿童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也是想象力形成的时期。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发展得越好,创造性思维也会发展得越好。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常常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这个世界,在假装游戏中想象或编造出他们听过、见过或做过的情节。于是收拾整理洋娃娃的时候,他们就会展开想象,让大的洋娃娃当妈妈,四周放着小的洋娃娃当孩子,甚至还有睡觉的床,吃饭的用具等等,都围绕着这个“娃娃之家”摆放。

(四)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作用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收拾玩具、叠被子、洗自己的袜子、扫地、拖地、擦拭家具、饭前摆放碗筷、洗碗等等,都需要手、眼、脑、身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家务劳动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在参与操作洗衣机、参与择菜、摆弄碗筷等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孩子的知识面;家务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洗碗时,边洗边玩边观察,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于是就发现了沉浮现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孩子外出买东西,比如买点葱、蒜、盐、烟等等,买东西不仅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很显然,家务劳动对小学生来说,是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三、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出其创造力。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这一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对于家务劳动,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在家务劳动中,家长如何创设条件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对劳务劳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只有让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满足,继而才能产生劳动的兴趣。对于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更不能代劳,剥夺其动手的机会,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多动脑子、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要孩子对劳动感兴趣,首先家长自己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充满快乐,因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而且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它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如果家长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发牢骚,孩子就无法体会到家务劳动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家务劳动是一种连父母都不愿承担的负担。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总之,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3.及时鼓励、表扬

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不会做时抢着做,能帮忙时不肯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当孩子有效完成家务劳动时,没有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而家长对孩子完成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让孩子产生劳动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要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在学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普遍喜欢将打扫教室作为惩罚的手段,并视错误程度,决定惩罚的期限,有的一天,有的一周,有的甚至一个月;在家里,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化下,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劳动充满了厌恶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做个宽容的家长。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所以,有时孩子的劳动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帮倒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眼光放着劳动的效益上,而应该看到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上。

其次,做个聪明的家长,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家庭氛围。买玩具时,可以买成套的医生用具、厨房用具、娃娃家系列用具等等,最适合过家家,而且孩子在玩耍及收拾这些玩具时,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做个聪明的合作者、指导者,给孩子讲讲有关这些家务活的常识,如择菜时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收拾房间时讲讲分类的好处和方法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劳动的乏味感。

最后,做并欣赏着。刚开始参与家务劳动时,孩子往往是把家务劳动与游戏混为一谈,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因为可以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他们满足于操作工具或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并努力做一个欣赏着。比如孩子常常拿家庭用品做道具,常常在劳动的过程中“花样百出”,比如洗碗时,把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碗、盘子排队放好;饭前摆放碗筷盘子时,一时摆成圆形,一时摆成长条形,一时又摆成个三角形;洗袜子时,泡泡也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他们在做家务时,往往不按大人的习惯,新招迭出。全家人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的新异性,并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

总之,创造力的发展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小学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如果不善引导,甚至过多限制、束缚,让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那么,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就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董翠艳.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J].教育研究,2006,7.

[2]黄永兴.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4,8.

[3]马文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J].家长,2006,2―3.

[4]于瑞.参加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J].新农村,2004,3.

[5]嘉心良.从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J].家教指南,2005,10.

[6]宴红.家务劳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J].小学生教育,2007,17.

[7]李亚莉,刘金秀.浅谈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9,7.

上一篇:浅谈体育课中的情感环境 下一篇:浅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