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

时间:2022-10-12 01:39:32

浅析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

【摘 要】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新闻联播》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把控力、传播力的路径和方法。本文以重大主题报道为切入口,从规模效应、引导意识、细节魅力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创新;如何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赢得受众的认可;并以大量的新闻报道为例来说明主题报道的重要性。

【关键词】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主流媒体;责任

围绕党和政府重大决策、战略部署组织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和优势。在全媒体融合传播的新语境下,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创新重大主题报道,这样才能在提升舆论引导影响力的同时,拉近与广大受众的距离和感情,既服务了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谋求自身发展、塑造和巩固主流媒体地位的一个重要课题。围绕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安徽新闻联播》深度策划,从2016年9月5日开始,推出多项专题报道,既有通过宏大叙事,全景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报道,又有微观人物、身边故事的生动反映。如何让电视重大主题报道成为受众的关注点,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规模效应,凸显主流媒体责任担当

重大主题报道,可以说是主流媒体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党性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把控和创新,是新时期主流媒体做好新闻宣传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水平的集中检验。[1]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之年,为了喜迎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宣传报道好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在宣传规模上,《安徽新闻联播》先后推出《喜迎省第十次党代会专题报道》《数说这五年》《党代表风采录》等专栏。其中,在《喜迎省第十次党代会专题报道》中,《安徽新闻联播》创新形式宣传成就,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改革、医卫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报道,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安徽自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以来的发展成就。《数说这五年》系列报道首次尝试全非编形式的新闻报道手法,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形象化、艺术化地呈现安徽近年来教育、交通、消费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领域发生的变化,让沉默的数据开口“说话”。《党代表风采录》是人物典型报道的集中展示,一分半钟的有效时长内,有故事、有细节、见人物、见精神,党代表们尽职履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于荧屏之上。如此大规模、宽领域、多角度、立体化的采访报道,见高度、见深度、见内涵,给受众和社会以启示。

二、增强引导意识,深度策划做透主题报道

重大主题报道,是在一个时期内,对国家、对地方、对广大人民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的题材。这样的题材,任务重,责任大,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站得高,看得远,做深做透做强。[2]

没有思想性,再优美的文字、再大气的画面也打动不了受众。重大主题报道必须追求思想性,也正是因为主题之“重”、之“大”,历来是电视报道创新的重点和难点。难在哪里?主要是受到惯性思维影响,重视材料收集,却忽视新闻规律,经常是自说自话,缺乏新鲜事例,流于“回顾”和“总结”,没有深度,无法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但是,纵观今年《安徽新闻联播》对省第十次党代会的主题报道,给出了一种探索和尝试:拒绝材料堆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相关报道基本上都是从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例切入,点面结合,既有普通群众的心声表达,也有权威部门总结或者专家分析点评,全景式展现安徽某个领域五年来的发展与成就。虽然每一篇我们选取的事例都是“小小”的,但在“小小”的故事中又映射出一个“大大”的发展蓝图。以《安徽:强化省级统筹能力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例,在充分掌握背景资料的前提下,记者从安徽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选取了样本,从省里划拨专项资金扩建乡村少年宫到高考加分政策的大幅“瘦身”,再到安徽启动实施“高等教育提升计划”,这些新闻报道中聚焦的点都是普通老百姓比较感兴趣比较关注的教育热点。期间穿插了多个出彩的同期声,既有基层教师学生谈感受、谈变化,又有教育部门权威人士的分析解读,较好地展现了安徽通过不断强化省级政府统筹能力,教育综合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可以说整个报道循序渐进,更具传播力。

三、放大细节魅力,让静态新闻“活”起来

宽泛的视野、空泛的电视描述是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个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和表现,才会使报道内容有血有肉,才能使报道精神入脑入心。所以,重大主题报道应追求生动性与鲜活性并存,力求做到见人见事见细节,让静态的新闻“动”起来、“活”起来。重大电视主题报道时长大约三四分钟,如何在简短的时间内,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内心情感,从而提炼报道的主题思想,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放大细节魅力。比如一段鲜活的现场实况、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特写,一段真情实感流露的同期声,一曲恰到好处的音乐背景声的铺垫运用……这些都是很好的细节,重要的是如何捕捉、运用和放大效果。以《平安安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上升》为例,编辑选取了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天网地网”监控系统以及滁州市凤阳县的巡回法庭两个主体样本,每个样本故事都从实况切入,现场感很强;群众的采访同期自然流畅,皆是发自肺腑地说变化、谈感受;两处非编制作既增加了信息量也丰富了节目表现形式,监控摄像头、国徽、法槌……这些特写镜头也运用得恰到好处。正是凭借这些较好的细节把控,节目有效展现了安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生动实践,使得报道更具传播力和可视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就需要记者编辑把握时代脉搏,占据思想高地,精心策划、精心采制、精心写作、精心编辑,让细节魅力闪闪发光,通过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挖掘出主题内涵,引发受众思考并形成共识,同时也使媒体自身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媒体的品牌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注释:

[1]梁锡训.融合传播下重大主题报道的把控和创新[J].中国记者,2015(11).

[2]潘丽萍.论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与创新[J].中国报业,2016(3).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

责编:周蕾

上一篇:跨越高速公路的输电线路架设技术分析 下一篇:浅谈高速公路“三改工程”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