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趣”为师,引领学生走上“乐”写的快车道

时间:2022-10-12 12:43:07

邀“趣”为师,引领学生走上“乐”写的快车道

俗话说:“兴趣为学问之始。”可就是这一个“趣”字,在习作教学上难倒了多少语文教师,难倒了多少可爱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所以说,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只有做到悉心呵护学生那脆弱的自信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兴趣引领我们的学生愿写、敢写、乐写、想写,从而以兴趣开路,帮助我们的学生走上“乐写”的快车道。

一、降低“难”点,减少束缚,让学生“愿”写

相信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当布置一篇习作让学生完成的时候,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关心一个问题――“老师,要写多少字啊?”然后我们的教师就会郑重其事地说出一个让学生听了“瞠目结舌”的数字,而这只是让学生怕写习作的众多情况之一。

我们在习作教学中,眼睛不能只盯着少部分表达能力好的学生,而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面向全体同学,适当地降低习作的门槛,减少一些束缚。这里的“门槛”“束缚”指的是习作的难度及要求。学生对习作的惧怕和抵触往往就是来源于这些过高的“门槛”和过多的“束缚”。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的习作降降高度,松松紧度。当我们减少了习作的诸多要求,降低了习作的难度,给学生一个“坡度”和“舒适度”,学生写起作文来不再是愁眉苦脸,他们也就愿意提起笔完成作文了。那究竟如何降低“门槛”、减少“束缚”呢?

(一)多灵活要求,少硬性指标

要求灵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写的、适合写的、擅长写的,而不是画一个框框把学生限定在里面。比如说习作的字数不要明确限定不低于多少字、写的对象不限定是哪一个或哪一类人、写的方法不要强调必须采用哪一种方法、文章的结构不要统一要求……应当鼓励学生想写谁就写谁、能写多少字就写多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二)先口头说文,再动笔写文

个体的人是先学会说话,再学会写字;人类文明的开始也是从口口相传,再到文字记录。而降低写作难度的首要举措就是先练习口头说文,再动笔写文。我们在习作指导过程中,鼓励学生把要写的内容先说一说,当学生能基本在口头表达出来,再让他们去用笔写出来,就会显得相对容易多了,因为说过以后再动笔写,就不再那么陌生了。同时,在“说文”的过程中,应当做到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及时做好点评和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讲真事、表真情,要“言为心声”。

(三)先训练难点,再指导全篇

每一篇习作的训练,都有其对应的训练点,而这个训练点往往就成了写好这篇习作的难点。我们在指导学生完成习作时,可以采用先难后易,先部分后整体的方法。这种化整为零、先难后易的方法,就是在教导习作的过程中,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习作训练中难写的部分,当学生掌握了难写的部分的写法后,再去指导完成整篇习作,这样不仅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保证了习作整体的质量,从而让指导效果更加明显。

二、寻找“亮”点,点燃自信,让学生“乐”写

从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来看,一个班级中,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往往不会超过10%,而不喜欢写的甚至怕写的学生会占班级大多数。究其原因,应该是这部分学生在习作方面并没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至于他们缺少那10%的同学在作文方面的优越感,从某种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应该属于一种心理暗示。所以,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任教中年级的教师不仅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写作方面的闪光点,并及时对学生做出肯定和鼓励,以点燃他们的自信心。

那么我们如何去点燃学生的写作自信呢?

(一)乐于发现学生习作的亮点

不管一个学生的习作写得如何,教师在批改时,都应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习作练习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表扬和肯定,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小优点,教师也应该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比如对学生誊写的字迹、结构的合理、题目的与众不同、某一个引用的句子,甚至是一个小小标点的恰当使用……你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肯定,会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喜悦的涟漪甚至是波涛,这样的喜悦便是学生产生自信的开始。

(二)在肯定的方式方法上做个有心人

对于每一个学生习作的优点,有些老师喜欢用一本记录本记下来,然后在点评课上做出表扬和肯定,这是极好的办法。我们在表扬的时候,要注意赞许的眼神要真切,肯定的声音不要太小,能在班上集体表扬的就不要私下里表扬,能当面说的就不要写在评语上。千万不要拿同学之间的习作进行对比讲评,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这样做会得不偿失。曾经有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这种期待效应对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勤于留住学生成长的果实

其实在这方面,许多教师都在默默无闻地践行着。珍视学生的成功,就是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留住学生的成功,并将之放大化。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些细节有时是作文稿上的一句肯定,有时是将一篇优秀习作在班上读给大家欣赏,有时还会将优秀习作抄写在黑板报上,许多有心的教师还会将这些优秀习作寄出投稿,或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发表,推荐给学校小广播电台或校报编辑部,更有教师会专门编辑《班级优秀习作选登》的小册子,或为某个学生专门出一本《优秀习作集》。当学生这样的成功被老师以各种方法留住的同时,说不定就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毕生写作的种子,并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

三、把握“趣”点,因势利导,让学生“想”写

我们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就习作教学而言,不可以因循守旧、机械呆板地进行教学,而应该善于利用我们语文教学的丰富资源,善于捕捉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契机”,因势利导、事半功倍地进行习作指导和教学。

(一)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情感共鸣点,引导学生畅抒胸臆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学生情感的参与,而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学生与课文情感的共鸣点,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把心里想表达的情感写出来。

比如学习《理想的风筝》时,可以看准时机,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最爱自己的那位亲人;学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最爱的那位朋友……往往在这个时候,学生内心深处一定会产生情感的共鸣点,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这个时候表达的内容往往是最真挚的,也是最感人的,真正达到了“以我笔写我心“的最佳表达状态。

(二)善于捕捉实践活动中的兴奋点,鼓励学生一吐为快

小学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并不少见。在活动中,学生是亲历者,是参与人,他们的注意力会百分百地集中起来,他们的“兴奋点”也会随着活动的开展而渐入佳境。这个时候,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先集体交流一下活动中的兴奋点,这个交流仿佛又一次引导他们参与了活动,仿佛在他们的大脑中重新回放了一遍视频。在争先恐后的交流声中,教师鼓励他们将自己活动中感兴趣、印象深的画面或感受及时写下来,哪怕是写一小段也行。学生表达的欲望被调动到高点,拿起笔来一吐为快,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在习作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让学生“知之”“好之”,更要引导学生“乐之”。学生只有对习作表达产生兴趣了,产生亲切感了,才会乐于提起手中的笔去写心中的文。只有在“兴趣为师”的引领下,才会乘上“快乐写作”这列动车,驶上宽阔平坦的写作快车道

上一篇:对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 下一篇: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建设理念之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