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打新股”为何遭遇“倒春寒”

时间:2022-10-12 12:26:20

银行“打新股”为何遭遇“倒春寒”

近日,中国社科院的《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称,银行理财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信息不透明、收益率过低等问题非常突出。事实也如此,以“打新股”的理财产品为例,投资者需要缴纳的费率非常高。只要收益率超过了预期收益,银行就将从投资者的溢价收益中收取20%~50%不等的业绩报酬,而对亏损则是免责的。“买者自负”不是银行的挡箭牌,银监会同时倡导“卖者有责”。

“打新股”收益大缩水

随着中国铁建为代表的新股风光不再,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收益也急剧缩水。最近,投中国铁建的多只银行“打新股”产品收益率都不高,有的“打新股”产品不仅低于中国铁建“打新股”的平均水平0.18%,而且也低于银行存款的利率水平。

事实上,随着“打新股”人民币理财产品扎堆上市,市场饱和必将摊薄整体收益率。据统计,2007年12月以来,银行新股申购类产品实际收益,明显有所下降。例如,各家银行于2008年1月25日申购的大盘股“中煤能源”,上市首日的涨幅为37.374%,中签率为0.727%,扣除相关费率及业绩报酬外,大部分银行的单笔收益均未超过0.2%,只有中信银行的收益达到了0.2078%。不过,与2007年申购的几只大盘股相比,收益率明显出现滑坡。

不仅如此,招行的“金葵花”新股月月赢之元月新股申购计划于2008年1月31日已到期,扣除业绩报酬后,每单位产品(10000元/单位)的收益仅为38.79元,年化收益率为4.57%。与此产品类似的中信银行的“新股月月打”,2008年1月的投资业绩显示,每万份净收益为16.04元,年化收益率为2.17%,低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工行于2007年12月发行的“27期新股申购”半年期产品,截止2008年2月3日,年化收益率也只有3.43%,而招行的“金葵花-新股申购15期”和光大的“同赢17号”,在运行了一个月后,年化收益率均未超过2%。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显示,去年12月商业银行共发行了237款理财产品,其中绝大多数为新股申购类,其收益率已经较11月有所下降。有关人士认为,从去年10月开始,A股市场遭遇调整“寒流”后,投资者便纷纷把资金调动到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的资金屡创新高,导致了中签率不断走低,直接影响了相关联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今年,“打新股”产品虽然仍具有投资价值,但其高收益神话可能将难以延续。

“打新股”缘何“走麦城”

年初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中提到继续深化股票发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备受争议的股票发行体制改革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8年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将是银行申购新股理财产品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除了政策因素外,市场风险加剧也动摇了银行申购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收益率下降是肯定的,近期银行已经开始减少发行产品的数量。据专家分析,股市已进行了4个多月的调整,一些上市公司会选择更好的时机来发行股票,这可能会造成股票上市节奏减慢,会降低“打新股”产品的收益率。

“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取决于新股申购网上中签率和新股首日涨幅。2007年,新股申购网上中签率平均为0.34%,与2006年的0.5%相比明显下降。2007年9月开始,新股申购网上中签率开始大幅降低。2007年前11个月,新股首日平均溢价率196%。首日溢价率在8月份创新高之后逐步回落,至11月份已经降低至145%。随着市场的震荡整理,新股首日平均溢价率有可能进一步回落。

此次银行系理财产品“零收益”或“负收益”现象有其正常因素或者说客观因素在里面,当然也有一些来自包括银行自身在内的非正常因素,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这些产品类型来看,由于这些产品属于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对投资者购买这款理财产品是否会获利在原则上是不承担责任的。因此,投资者在质疑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同时也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零收益”或“负收益”现象。

其次,由于这些理财产品大多与股市挂钩,因此,其收益率的高低与当前股市的走势有着很大的关系。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出现转变,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股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波动。而这些理财产品在前期设计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当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出现收益偏差也就难免了。

再次,从市场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投资产品有盈利有亏损,不可能出现通涨或通跌。目前,国内已发行的人民币或外币理财产品共有3000多只。部分产品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现象也是市场运行中的正常现象。

有关专家认为,作为市场的看门人,监管者在这次“零收益”事件中也出现了缺位现象。在国内理财市场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市场秩序未能有效建立。在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大了市场风险。同时,理财市场作为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市场,投资者几乎无法知道银行对其理财产品的具体操作,而监管层在增加理财市场信息透明度方面几乎无所作为。

银行面临信任危机

尽管各家银行公开为“零收益”辩解,但客户信心受到重挫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弥补“零收益”的负面效应,某银行近来采取定向发行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手段来挽留老客户。该银行为了消除理财产品“零收益”的影响,决定向老客户定向发行期限为2个月的理财产品,年利率8%。业内人士私下评论说,这样虽不能弥补客户损失,但一来可以给客户安慰,表明银行诚意待客的态度;二来可弥补投资期间客户的活期储蓄利息损失。不过,有的客户对此并不接受。该银行客户表示,银行方面虽然采取了补偿措施,但并不承认原来的产品有问题,在与客户沟通时也再三强调不是补偿,而是为了挽留客户。

有关专家认为,对“零收益”采取变相补偿的做法,有违买者自负原则。银监会在今年年初的风险提示中强调,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相对股票、基金更为保守,但本质上是金融投资产品,并不是储蓄存款。是投资就必然有风险,理财产品购买者要承担“买者自负”的风险。然而,银行不能把“买者自负”当作挡箭牌,完全推卸自己的责任,银监会同时倡导“卖者有责”。所谓卖者有责,是指银行需要提高产品透明度,增加风险揭示,防止不当销售。“买者自负,卖者有责”,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卖者有责是买者自负的前提。

事实上,银行当初一窝蜂地推出“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时候,为何就没有预估到风险呢?由于盲目追风,一些银行已经在理财产品的竞争中迷失自我。

在整个2007年,收益率在6%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高达60%以上,而我国一年期贷款利率就已达7.47%,并且2007年是我国股市上涨幅度最大、投资者收益最丰厚的一年。而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随着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信任度正在快速下滑,这有可能影响到理财产品的发展。

近日,中国社科院的《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称,银行理财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信息不透明、收益率过低等问题非常突出。

事实也如此,以“打新股”的理财产品为例,投资者需要缴纳的费率非常高。只要收益率超过了预期收益,银行就将从投资者的溢价收益中收取20%~50%不等的业绩报酬,而对亏损则是免责的。再以理财产品的设计为例,一些理财产品要求所挂钩的股票都上涨,且上涨幅度完全一致时才能获取最大收益,而银行选取的几只股票往往是涨幅最可能有较大差距的。

在理财产品标准缺位的情况下,银行滥用了自己的设计主导权。比如,一些外资银行的产品设计越来越复杂,投资者根本难以看懂,唯一能懂的是投资收益低得可怜。中外银行在理财产品的畅销热中,一起扮演了杀鸡取卵的角色。理财产品是我国银行摆脱过分依靠存贷利息差生存和发展的一次良机,一旦扼杀了这次良机,银行下次走出利息差局限的机会又在哪里呢?

上一篇:银行系QDII面临负收益大考 下一篇:中国银行业面临转型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