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市边缘区集约化发展形式下的规划应对

时间:2022-10-12 11:24:58

当前我国城市边缘区集约化发展形式下的规划应对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3-0108-01

城市边缘区一般是指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其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农村的地区。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人心和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提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已逐渐由粗犷的规模拓展型向集约的内涵提升型转变过渡,城市边缘区的建设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情况下,作为建设先导的规划而言,必须作出积极应对,才能对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预见和前瞻,为城市发展的续航提供持久动力。

一、国内城市边缘区集约化发展模式

国内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就目前来看,集约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一是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即以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手段推动边缘区块建设的方式。可以划分为农业园、工业园、科技园和物流园四种。二是大学城发展模式即以大学城建设为契机带动周边地段的开发建设,从而达到推动整个边缘区块发展的方式。大学城是将若干个大学聚集在一处,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特定的区域。三是休闲度假发展模式,即以风景区或度假设施建设推进边缘区块发展的方式。四是居住发展模式,即以住宅建设推动边缘区发展的方式。五是大型设施开发模式。近年来,一些大城市对于边缘区还采取了兴建大型设施或举办大型活动推动边缘区块发展的方式。

二、新形势下的规划应对

为了更好地引领边缘区的健康发展,规划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积极的应对。

1.总体规划方面

(1)明晰目标,精确区域发展定位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的科学性,使城市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边缘区块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城市总体规划应从生态、功能和空间等方面明确其发展定位。

(2)审慎选择,精选区块发展模式

涉及边缘区块的规划首先是对于其适宜地发展模式的选择,边缘区发展模式应该通过“区域――城市――区块”三个层面研究确定。一是区域:边缘区发展模式的选择首先是产业方向的选择,选择产业方向应从区域层面入手研究,确定其适宜发展的产业方向,积极培育或融入区域产业体系。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二是城市:边缘区的发展与建成区密切相关,选择发展模式应看其是否符合总体规划的意图,是否可以优化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功能构成、空间结构与生态环境。从城市整体高度来校核哪些是适合城市发展现状和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发展模式。三是区块:不同发展模式需要不同的发展基础,应根据用地条件、现状建设和人口分布等情况来进一步校核实施建设的难易程度。这样最终明确其适宜的发展模式。

2.详细规划方面

(1)保证龙头项目土地供给,以产业发展带动区块发展

由于目前政府招商引资仍是引入龙头项目的最主要途径,规划师首先应积极与政府合作,了解政府招商引资的具体意向和进度,结合国内外同类项目的建设实践研究其用地规模与空间布局要求,保证规划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土地是边缘区的发展中的一个刚性的元素(数量有限越用越少),用地布局中应为龙头项目留足发展空间,在其周边用地布局中应坚持弹性原则,保证龙头项目进得来,并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以龙头项目的发展带动区块主导产业的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区块的发展。

(2)关注移民就业,共建和谐社会

过去解决居民安置问题主要是以补建住宅为主要手段,而本地原来的居民大都以土地为生计,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生活的基础,生活水平自然无法保障(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知识水平不高的人群)。在这样的条件下,居民安置区往往会走向衰败,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尤其值得关注。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关注居民就业问题,在规划中应划出一定的用地,提供给居民,鼓励其进行自主创业或是让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联合开发。

(3)近远结合,做好“项目库”

边缘区的建设本身也是一种“经营”,确定好基础设施建设时序,可以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和运营风险。用地规划应坚持近远期相结合,近远期的划分应依据区块的实际发展水平而定,不应简单地依据时间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发展模式的发展轨迹的特点,与政府或开发主体合作制定与发展时期对应的“项目库”,为开发建设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

(4)用地规划坚持弹性原则

边缘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边缘区规划属于目标导向型规划,发展模式的确定应坚持弹性原则。一方面要确定适宜发展模式,为城市指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应根据前面三个层面的分析明确哪些是不宜选择的发展模式(比如,在城市的上风向和水源保护地不宜布置污染或引入过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这样一来,在确立门槛的同时为城市发展预留了多种可能,增强整个规划的动态适应性。

上一篇:教师修养:决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下一篇:功利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