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学成本核算与控制初探

时间:2022-10-12 10:20:05

高校办学成本核算与控制初探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的内涵、核算与控制的必要性及其控制措施,为合理确定高校收费标准和分担教育成本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希望能够促使高校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促进高校良性健康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交费上学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对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的要求日益强烈。一方面,高校办学成本日益增加,教育经费短缺状况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呼吁高校收费太高,高校收费之高超出了民众的支付和承受能力。因此,积极开展办学成本核算、分担及控制,提高办学效益,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办学成本核算概述

(一)高校办学成本概念

高校办学成本是指在一定会计期间,学校为开展办学业务而支付的直接和间接的活劳动以及物化劳动的总和。通俗地讲,办学成本是学校为实现教育基本职能和完成教学基本目标而发生的直接支出和间接费用的总和。

(二)高校办学成本核算期间

高校办学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成本的周期。我国各级学校的学年一般是从9月至次年8月,学校教学工作按学年组织,学费按学年收取,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以学年作为成本核算期较为合适。根据高校培养学生周期长的特点,高校学生成本核算应以学制作为计算期,即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作为成本计算期。为了便于成本分析与监控,应按学年计算其阶段性培养成本(学年成本),并采用逐年结转分步计算其最终成本(学制成本)。按学年核算成本与我国规定的会计年度不一致,解决的办法是将财务报告与教育成本报告分别分期编制。学校财务报告仍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按期编报,教育成本核算工作(包括教育费用的归集、分配以及成本结转)按月进行,教育成本按学年编报。

(三)高校成本核算的对象

高校成本核算就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开支的各项培养费进行分类、归集、核算。教育成本计量的具体对象应为学校向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学年的教育服务量。由于不同专业以及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培养成本不同,为了准确核算教育成本,高校应当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不同的教育服务对象,分别开设教育成本明细账,将一学年中高校提供教育服务过程中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价值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每个学生接受一学年的教育成本。最终计算出培养某年级某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

(四)高校办学成本的项目设置

办学成本项目,是指构成办学成本的费用类别,即在核算办学成本时应当明确的成本类别,并据以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归集和核算相应的办学成本。比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办法,进行高校办学成本核算,首先应确定成本核算项目。

1.直接教育成本。指各院系为教学活动所发生的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的各类费用项目。人员经费支出指各院系按照实际发生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得出的教师工资、课时津贴、班主任津贴及各种补助等。公用经费支出指各院系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邮电费、修缮费、教学业务费、资产设备折旧费及其他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指发给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支出。

2.间接教育成本。指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各处室及教辅单位在管理和组织教学活动时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包括管理人员工资、津贴、职工福利费等;公用经费支出包括行政管理和教辅部门为教学服务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邮电费、修缮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其他公用经费。

3.期间费用。指学校当期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某个成本对象的费用,它容易确定其发生的期间,而难以判别其应归属的对象。具体包括非资本性的教育贷款支出、学校业务招待费、科研经费支出等。

(五)核算高校办学成本需增设的科目

1.增设“教育成本”科目。下设“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间接费用”4个二级明细科目。

2.增设“期间费用”科目。下设“贷款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银行业务手续费”、“业务招待费”、“科研经费支出”等二级明细科目,对一定期间的公共性支出进行归集和核算。

3.增设“累计折旧”科目。按《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计提资产的折旧费用计入当期办学成本;同时将固定资产分类确定其使用年限及折旧率,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六)期末账务处理

经过以上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核算出各成本项目的金额,期末根据“教育成本”和“期间费用”科目累计发生的余额,计算出一定期间的办学成本;然后,将办学成本除以该期间平均在校人数,计算出学校当期的生均培养成本。

二、高校办学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一)有利于适应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已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高校之间在发展规模、教学质量、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高校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生存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日益增强。高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树立成本意识,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重视办学成本控制,提高办学效益,使高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办学成本,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落后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对成本控制起作用的财务管理没有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随着高教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既面临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又存在着高校内部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机构臃肿、冗员泛滥的现象。真正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少,从事行政和后勤的人员多,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大,无形中加大了教育成本。同时,还存在着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购置;以考察为名的公费旅游、公费吃喝等等现象。管理的低效益高成本,不合理地增大了办学成本。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教事业的发展。只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与控制系统,才能为管理当局精简人员、减少费用、降低成本提供决策依据。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能够促使高校注重内部经济管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控制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是自主上学、自主择业的非义务教育,依法依规交纳学费是高校学生应尽的义务。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对确定高等教育服务价格的重要依据――生均成本非常关注。近年来,随着高教收费制度的改革,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的几百元上升至5000元左右。一方面学生及家长呼吁收费高;另一方面大学校长在喊没钱。由于扩招、扩建,再加上管理的不善,高校负债累累,已到了财务危机的境地。所以只有加强高校成本控制,进行合理公正的教育成本核算,才能为政府制定财政拨款和高校收费标准提供可靠的依据。让政府清清楚楚地知道该给哪所高校投入多少公共财政,让每一个老百姓明明白白知道学费将花在什么地方,让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的观念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四)有利于提供高校办学管理决策相关的信息,使高校实现科学化管理

进行成本核算能够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的相关信息。比如,各高校在设置一个专业时,一般都分析了所开办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为社会当前所需要,或将来潜在所需要。然而,从高校长远发展来看,必须首先对所开办专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如果这个专业能给学校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学校就应该举办这个专业。财务部门通过教育成本核算资料为学校管理部门进行经济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以便考核评价各部门业务成果,促进改革与发展,从而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五)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宏观管理

教育主管部门掌握所属各类高校的教育成本,可以规划各类高校的发展,监督各类高校的资金使用,比较同类高校的办学效益,加强对所辖高校的宏观管理,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三、高校办学成本控制措施

(一)树立全体教职工经营高校的成本管理理念

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高校的每一项业务活动均是由人发起的、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向成本要效益的思想。强化全体教职工的成本管理理念,全面推行个人经济责任制管理,使教职工有这样一种思想: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控制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朝着“以人为本,使人人成为经营者”的管理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管理理念。

(二)建立适合自己的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体系

要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管理体系。首先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中心和教育成本监督管理中心,以便加强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监督与控制,及时纠正偏差,提高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正确性。同时,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以院、系、部、处、科室及个人等为成本责任中心,财务处则以各院系的学生人数及专业性质编制成本预算,确定目标成本,明确责任成本。为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使各责任中心明确各自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职责,分清责任,奖罚分明,使每一位教职工对成本控制有责任感,把高校的节约指标变成每位教职工的勤俭行为。其次,比较考核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及时发现成本是浪费还是节约,同时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最后,建立实用合理的成本控制及激励奖惩制度。建立激励奖惩制度是成本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工作中,人的努力程度总是受业绩评价、奖惩办法的影响,只有建立了实用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才能激励和鞭策全校教职工努力工作,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到与高校成本控制总目标一致的轨道中,才能取得最佳的办学效益。

(三)建立ERP系统进行成本控制,对高校资源实行全方位立体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英文为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结合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手段的管理平台。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资源、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高校建立ERP系统,将高校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达到最佳资源组合,以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设备利用率、资金利用率,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以充分发挥成本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作用,以较低的人力、财力、物力,取得最佳的办学效益。

(四)优化高校教职工人员的结构比例,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我国大部分高校师生比较低,据专家测算,若能将高校师生比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生均成本便可节约15%。如果能减少高校非教学人员数量,改变行政管理人员效率不高、工作量不满的现象,将会大大节约办学成本中的人力成本。所以应调整人员结构,精简非教学人员,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定责、定效,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目前,高校内部各院系、各部门之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低水平重复购置设备、重复建设等现象普遍,更不能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据统计,全国高校仪器设备中有20%处于闲置状态,部分高校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也只有60%,这说明若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防止低水平重复购置、重复建设,将会使办学成本大幅度下降。因此,要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杜绝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重复建设等资金投入大、利用率低的浪费现象,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由资产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招标采购,统一调度,实现资源共享。再者,将资产类别全面细化,逐条逐项纳入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立资产的明细记录档案,对资产的入库、发出、使用进行计算机管理,建立以人员为对象的资产管理负责制,提高人力效益,杜绝资产的浪费和损失,提高资产的有效使用率,使办学成本得到控制。

上一篇:高校负债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