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时间:2022-10-12 10:10:50

社会体育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人们的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健身市场也得以快速发展,尤以社会体育最为突出。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开展体育运动。在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学习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市场需求情况,以及当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培养出面对该专业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市场;社会体育;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必须具备管理性、服务性和应用性,由此可看出,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常的高,而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是缺乏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矛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以缓解这一现状,通过该专业的实践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进行学习方向的定位,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1.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1.1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作为体育学类的专业学科,学制设置为四年,完成学业后要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结合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学生的体育素质,丰厚的知识面,独到的创新意识是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健身指导、体育指导、体育管理及科研领域的人才[1]。

1.2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提高能力,使其符合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是实践教学的目的。而实践教学的本质则是通过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亲身体验,消化和吸收知识。实践教学在人文领域、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在特定情形之下的精神层次方面的内容是其在人文领域的表现。分析关于社会事件发生、结果、影响的效果和价值层次是属于其在社会知识方面的表现。判断已得到验证的事实的正确与否,则是实践教学在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2]。

2.市场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

2.1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增加

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社会体育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在短时间内,成立了大量的健身俱乐部,市场的竞争力日趋激烈。这种状况也就对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益蓬勃的社会体育市场环境下,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缺乏,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发展[3]。结合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体育人才大都存在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不强、对本专业认识不足等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只有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具备完善的工作能力

[4]完善的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策划、商业营销、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健身技能的社会体育人才,才能尽快的高质量的就业,并且在工作中能够更加迅速的进入状态。

2.3具有职业资格证

职业资格证是国家统一授予的从业资格证明,它的获取条件就是要通过理论和技能的考试[5]。该证书由于是国家统一颁发,所以比较具有权威性。该证书的存在是学生在相关行业的理论和技能达到从业水准的一种证明。在实际的市场中的认可度达到90%,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是一块敲门砖,在就业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3.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3.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招生和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自办学来就存在的一大问题,教育部在2015年公布的十大就业难名单中,部分省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榜上有名,在当前社会,就业问题不但没得到解决,反而更加突出[6]。体育人才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还是不多。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华南、华东等地区能够给社会体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目前的人才流向状况分析,大部分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在毕业后,要么选择转行,例如考公务员、考编制等,要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7]。总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严重,就业质量不高,是阻碍该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3.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3.2.1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除了部分专业的体育院校,像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外,大都是由地方高校和师范院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由于这些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在一些课程的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没有提前进行市场调研,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导致培养的体育人才能力不高,水平缺乏,因此,合理、科学、有特色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3.2.2不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体育项目繁杂,种类繁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同的培养方向需要不同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全才的培养是不可能的[8]。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和师范院校在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时,设置的培养目标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目标与薄弱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让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成为了很难实现的目标。3.2.3专业认识不足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20年的时间,宣传度和影响力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对该专业根本不知道或不了解。实际的调研发现,参加高考的体育生对于该专业不了解的程度达到了57%,仅仅有5.1%的学生了解该专业,而选择第一志愿报考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学生仅占67%,相较于体育教育专业而言,该专业不得不降低分数线[9]。

3.3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实践环节中的问题

3.3.1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在课程安排上,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大多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的,实践课程较少,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课程的缺乏往往会让学生进入一种“闭门造车”的模式,逐渐与社会脱节,不了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方向,最终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难题。3.3.2实践教学的内容质量不高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更新,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且缺乏特色,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会降低教学的质量。3.3.3重视不足,形式单一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重差距是很大的,以四年本科教学为例,大都是前三年半都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只在大四下半年进行相关的专业实习,往往这个时间段还面临着毕业论文的撰写。严重缩水的实践时间和单一的实践形式往往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校对于实践的重视力度不够,太过偏重于理论教学,没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指导。3.3.4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对策①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今市场的需求情况,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做到学以致用。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其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着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专业特色,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首先,在选聘相关教师时,要多采用一些具有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工作经验的老师。然后,要组织优秀的教师进行正规的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考核。最后,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让教师通过深入健身第一线来了解现在市场在体育人才方面的需求,制度符合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③教学内容改革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必须要安排出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为应用型人才。④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是由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的,而基础设施的建立则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没有足够的教学条件则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改善教学条件,加大教学投入。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就要加强教学管理。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素质较低,文化理论基础差、比较好玩、好动。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风气,必须严肃学风、学纪,进行严格管理。⑤建设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能够保障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学生通过在固定的实习场所进行实践,快速的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能够达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基地的选择比较广泛,既可以与校外的健身房、体育公司等进行合作,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以下主要对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分析。校内实践基地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既锻炼了基本技术能力,有提高了综合运用能力。首先,校办企业。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培养出市场所需人才。学校通过创办企业,为实践基地的创建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其次,课余健身俱乐部。在一些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由于学生对实践需求的增加,给健身俱乐部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市场。学生不仅可以在健身俱乐部中进行实践,提高自身能力,同时还可以舒缓压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来进行实践。现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它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理论受教、专业实践、教学实验等工作。一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生理测评知识和解剖知识,因此,生理实验室的作用最为重要,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特征和解剖的相关知识,测评人体的体征指数,从而让学生在训练时更加有目的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素质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成为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现状可知,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要加强社会指导和管理专业体育实践,就要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师资力量,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的增加,让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罗跃平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3):88-90.

[2]李庆军,钟波,杨连波等.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华章,2014,(5):257-257.

[3]李克建,王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J].科教文汇,2014,(22):115-116.

[4]王晓云,阮云龙.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培养方案修订的探讨[J].运动,2014,(5):56-57,81.

[5]彭子特,王志强,李文卓等.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武术研究,2016,1(6):153-156.

[6]吴亮,杨海平.肇庆学院"社体专业"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5):55-59,71.

[7]王晓云,阮云龙.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J].运动,2015,(17):104-105,123.

[8]单子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青春岁月,2015,(24):161.

[9]方永航.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优化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4):120-121.

上一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下一篇:居民社会体育的开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