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12 08:02:18

低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计算失误;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078―01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更是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实际的计算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出现了明显下降的现象。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仅仅简单归结为“粗心大意”、“不扎实”,而是要从更深的角度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纠正策略。

一、计算失误原因分析

(一)心理方面的原因

1. 注意力分散。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被一些干扰因素吸引而顾此失彼,导致计算时出现错误。

2. 感知笼统。小学生对于事物的感知往往粗略、不够具体,总是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缺乏对算式的整体感知,再加上短时记忆力不强,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常常感知失真,导致计算时出现错误。

3. 情绪不稳。小学生情绪发展很不稳定,心理发展很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常会觉得计算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计算过程中,往往急于求成,导致计算时出现错误。

(二)“两基”方面的原因

1. 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对于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乘法口诀混用,混合运算顺序错乱,这些都会导致计算出错。

2. 基本技能未形成。教材中计算相关内容一般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由于解决问题所具有的情境吸引力,学生将精力主要集中在问题解决上,不注重算法提炼,算理不清,方法不明,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三)非智力方面原因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由于对良好计算习惯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重视计算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一是书写马虎、字迹潦草;二是题目抄错,数据漏抄;三是审题不严,随意草稿;四是排斥笔算,不愿验算;五是只求速度,不重质量。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计算频频出错。

二、避免计算出错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目的,采取游戏、竞赛等多种训练方式,使相对单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从“要我算”变成“我想算”。

(二)强化计算方法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同时在《课标解读》中也强调“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这些目标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算理的理解及算法的掌握。鉴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算理的深层次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使计算教学扎实有效。

(三)加强口算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把口算当成教学常规工作来抓,每天坚持训练,达到正确、迅速的口算目标,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以下几点计算习惯:一是要“看清”,即做每一道题时,要看清楚题目中的每一个运算符号和每一个数字,不抄错题目;二是要“想清”, 就是认真思考,想好运算的方法和步骤;三是要“算清”,即认真动笔,细心计算,一步一步计算出最终结果;四是要“查清”,就是不仅要查计算过程中的演算,还要查审题、查运算顺序、查方法,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正确。

(五)重视错误积累整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分析、收集学生计算中存在的典型错例,找出“病因”, 提出解决办法,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对症下药”。 对于一些形近的、错误率高的共性错误,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进行集体纠错,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和思维。

上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下一篇:如何培养职业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