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住院患者围手术期心理障碍分析及护理对策

时间:2022-10-12 07:45:05

眼科住院患者围手术期心理障碍分析及护理对策

眼科患者在住院手术前后,往往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笔者总结近3年我院眼科住院患者围手术期前后心理特点,提出护理对策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一般资料

2002年2月-2005年1月住院手术患者,有严重精神疾病史及不能合作者除外,共735例。男420例,女315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312例,高中210例,小学及以下213例。年龄分布:0-14岁:152例;15-60岁:277例;60岁以上:306例;平均54.3±70.8岁。病因分布:急性眼科创伤:131例;白内障:133例;青光眼:173例;视网膜脱离:172例;斜视:69例;肿瘤摘除:20例;其它:37例。手术方式:择期手术604例,急诊手术131例。麻醉方式:球后麻醉307例,表面麻醉(或+结膜下浸润麻醉)272例,其它麻醉方式:156例。

1.2 评价方法

采用zung氏焦虑量表、老年抑郁量表(GDS)、抑郁自评量表(CES-D)等[1]。评定前,向受检者解释评分方法及注意点,着重强调反序计分要点,以便得到更可靠的结果。小学文化以下及严重视力障碍者采用问答式评分,初中文化以上采用自评式。严重患者请心理科会诊评价。访问术前术后1周内各进行1次。访问者经问卷调查技术培训。

2 护理问题及对策

2.1 术前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术前患者较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恐惧、失眠,部分可见抑郁状态,常见原因有:对手术风险受益、主刀医师等医疗人员的资历、技术和经验缺乏了解,期待手术而导致焦虑、不安和恐惧;怀疑手术效果,对术后结局缺乏信心;畏惧失明、术中疼痛、感染、出血、药物作用;对治疗费用担忧;家庭、单位因素等等。对策:首先,护士应耐心、和蔼地与患者交谈,微笑聆听患者的表达;然后分析心理特点,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注意医护之间一致性),对手术的重要性、安全性和必要性做通俗的解释;简要介绍医院、本科室、手术医生、手术室、麻醉人员情况,让患者建立对医疗队伍的信任感;整理病友资料作为宣教样本,从同类患者身上树立信心;合理安排家属、亲友、领导和同事及时探视,对经济等各方面予以安慰和支持;急性创伤者对功能、外形的缺损作乐观鼓励。保证充足睡眠,适量运动,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二便通畅,防寒保暖,指导教会患者控制咳嗽、打喷嚏、呃逆等以避免切口开裂、出血等以利于患者在平稳的心境中手术。

2.2 术中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从患者进入手术室起,对手术风险、麻醉风险、疼痛等不可控因素以及手术室的环境、器械、设备、药物和术中铺巾引起窒息感,双手固定制动,均以恐惧心理占优势。且眼科麻醉多用表面、局部麻醉,患者意识清晰,对手术室中医护人员的语言、动作声响、环境温度等都十分敏感,甚至对看不见的气氛均有所察觉。对策:术前访视介绍手术室环境及初步讲解手术步骤限制的必要性。术中医护人员谈话应轻柔和蔼,严肃认真,充分自信,及时鼓励,尽量减少声响,调整好温度、光线,遇到意外时要保持冷静,切忌惊慌、大声呼叫,以免产生消极暗示,造成患者惊恐。如果术中病人感到疼痛或不适,应耐心询问、解释,及时处置。

2.3 术后的心理问题及护理部分患者对手术成功与否觉得了解不够;对手术结果与期望不理解,情绪消极;对疼痛、出血等躯体症状产生担忧、抑郁、畏惧;对暂时包扎不习惯、对重见光明焦急期盼等等。护理特点应有针对性告知患者,如术前事先告知术后需包扎双眼给予充分的心理准备,术毕可立即告知患者手术已顺利完成,鼓励患者放松情绪,及时将正确的评价疗效方法告知患者,令其树立信心,配合后续治疗;在生活上给予细心照顾,安排妥当;滴眼、静脉穿刺、观察创口等符合规范,使患者充分信任;对咳嗽、喷嚏、大笑、用力排便等及时干预,防止影响伤口;打开手术眼时尽量缓慢温和,利于其心理过渡。对手术效果差的患者多方疏导,让其对后续治疗等有所寄托。

3 结果

735例围手术期患者经评估,焦虑状态233例,抑郁状态101例,躯体形式障碍(包括疑病症)56例,应激相关障碍86例;共476例,占总数64.76%。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均能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4 讨论

随着医疗模式转变,树立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学理论,在眼科护理中更加凸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事实上,已有众多的社区和医疗研究揭示抑郁和焦虑障碍都有比较高的发病率,这些研究几乎都一致表明,未来还有大量人群将面临抑郁或焦虑的困扰。[3]眼科手术具有一些特点决定了具有较高的心理障碍发病:手术成败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眼睛结构的过于精细导致患者担忧手术,多数为清醒手术,手术老年人、幼童比例较高,急性创伤者对意外失明的承受能力有限,近视弱视失明患者期望值过高,急性创伤常常发生在喜庆节日等各种因素,更易使患者产生心理负担。及时干预对于手术成败、长期效果影响较大。

除了临床技术如手术流程熟悉、滴眼技巧等“硬件”,护理中的“软件”,如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包括谈话的语调、表情、姿势、动作等、医护人员以及家属、病友的配合、科普宣传等,非常重要。不少患者表示,护理人员给了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才放下心理负担。另外,在术后暂时包扎的情况下,予以音乐等分散注意力,并可起辅助治疗作用。

除了焦虑、抑郁等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躯体形式障碍(包括疑病症)、应激相关障碍也不在少数,但容易被忽视。一些失明,如急性创伤、青光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当他们知道患病会影响视力后,首先产生“精神休克”样的急性反应。手术后打开手术眼时应指导患者放松,尤其是长久的黑暗后重见光明的白内障患者,常常过于激动,而老年人常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患,可因此加剧。

部分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应提醒医生,建议予以专业精神科会诊,甚至推迟或取消手术。抑郁或严重的焦虑可导致自残、自尽,应该严密观察。可以予手术时充分镇痛、催眠、给予应用SSRI类、安定类、三环类药物、行为认知疗法、暴露疗法、森田疗法等干预,以期达到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吴文源.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2001,10(特刊):124―132

[2] 严海萍.抑郁症的治疗进展[J].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151:59-60

上一篇:腹腔镜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输卵管伞端闭锁的疗... 下一篇:88例小儿气管异物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