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大学生自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2 06:50:56

陕西省大学生自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作者对陕西省部分大学生自救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大学生掌握的自救知识异常贫乏,自救实践技能欠佳,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救能力 培养

笔者所提出的自救主要是指院前自救,即由目击者对伤病员进行必要的救护,以维持基本生命特征和减轻其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全民健身汁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行,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民体育健身的热潮,特别是在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一些内容新颖、形式各样的体育活动正蓬勃兴起。广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诸如擦伤、肌肉拉伤、扭伤、骨折、脑震荡等运动性损伤,而对此类伤病的紧急处理则直接关系到伤病的康复,甚至伤者的生命。在1996年第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纲要》中确定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基本方针。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的社会的基本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及健康的体魄,即具有自己动手解决实际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会体育锻炼及维护健康的能力。自救能力是实际动手能力和维护健康能力的重要反映方面,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外,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自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约占总人口数1/4的人已接受了培训,而德国把掌握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技术作为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的依据之一。在国内,自救工作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才得到真正的重视。且在目前,以北京为例,获得“自救员”证书的不过千人,只有万分之一的比例。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内,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分钟内,由此可见院前自救工作的重要性。为了解我省大学生自救能力的现状,笔者进行了调查,旨在提出相应对策,以推动全民健身科技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全省随机抽样25所高校,分布全省7个市区,53个院系,115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内容包括:初步自救(BLS)、常见运动性伤病自救、意外伤害事故自救、对学习自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等四个方面。发出问卷1530份,收回问卷1340份,有效问卷1150份。

1.2.2数据统计法

Excel统计分析。

1.2.3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件、教材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陕西大学生自救能力现状。

陕西省大学生初步自救能力(心肺复苏等)、常见运动性损伤(骨折、拉伤、扭伤等)自救、意外伤害事故(中暑、溺水、煤气中毒等)自救三方面的调查结果见表1-3。

从上述各表可见,陕西省大学生自救能力普遍欠佳。作肯定回答的仅为24.6%,作否定回答的为51.7%。

2.2学习自救知识技能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有92.2%的大学生认为掌握几种救护技能是有帮助的,有91.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几种自救技术,有91.9%的大学生愿意学习几种救护技术。

3.建议与对策

3.1建立自救的意识。

各种伤病意外事故正危及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当事人头脑中应绷紧一根防患于未然的弦,对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保持高度警觉。对发生的运动性伤病、意外事故,保持清醒的头脑,临危不乱,科学有效地抢救伤员,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证健康与生命。

3.2普通高校增开保健课程。

3.2.1军训增加伤病救护的内容。

我省高校新生入学军训时间一般安排在9月至10月,这段时间正值我省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期,极易发生中暑、昏迷、休克等意外事故。而在军训作战技能的训练中则易发生擦伤、扭伤、骨折等运动性伤病。因此,军训中增加伤病救护的内容,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无谓的伤病,而且可以增强学生驾驭各种场合、各种类型伤病意外事故的自救互救能力。

3.2.2体育课增加救护技能的实践教学内容。

以身体参与为主的体育课,各种运动性伤病时有发生,体育教师不仅要担当“第一医生”的角色,更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知识与技能。体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科学的预测各种体育活动项目中可能出现的伤病,并就可能发生的伤病讲解救护的知识与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具体、更确切地了解与掌握自救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增强自我保护、自我救护的能力。

3.2.3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虚拟现实教学模式,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戴上一副数据手套,使人不仅能感知,而且能操作虚拟世界的各种对象,如星际旅行、外科手术等。多媒体计算机虚拟现实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经历,变抽象的讲学为具体感知,使学生更具体、更生动地学习自救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应利用网络信息分布广、信息读取速度快、资源共享等特点,把自救知识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更方便、更快捷地了解和学习自救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广大民众的自救能力,为人类健康、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

3.3加强自救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

调查显示,我省大学生对自救知识不甚了解。一方面说明我省大学生自救的知识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大学生思想活跃、文化层次高的特点,定期开展自救知识专栏、图片展,开展形式各样的自救知识竞赛活动,以及邀请专家、教授进行自救知识专题讲座,采用给新生发放自救知识手册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自救能力。

4.结语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然而,各种伤病意外事故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在以健身、娱乐为时尚的大学生群体中溺水、触电、烧伤、烫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频率日益增加。据调查,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里每3至5人中间就有1人深谙自救知识与技能,而在我国这个比例则微乎其微。毋庸置疑,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宣传、传播自救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使命。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层次高、即将奔赴工作岗位的特殊群体,能够起到带动一大群、影响一大片的“轰动效应”,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自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而且对在全国更快更广地形成阶梯式自救网具有长久的影响和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纪清等.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1.

[2]向梦乔.实用自救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3]体育保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全民健身汁划纲要.中国学校体育,1995.

[5]赵子建.现代自救�;�.体育教师的时代职能.中国学校体育,2001.

[6]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7.

上一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