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下水”,示范全过程

时间:2022-10-12 06:37:01

教师“下水”,示范全过程

当前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教师示范―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单边活动,其中的“教师示范”,我们一直是比较重视的,或片段,或全篇,经常把练笔的结果摆在学生面前,这样做当然是有一定效果的,将动笔的全过程解剖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立意、选材、列提纲、成文、修改”的全过程中悟到一些作文的真本领,收效更大。现将我最近在教学中的一次“下水”示范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加以佐证。

这次“下水”示范,是分天进行的,从选材、列提纲、成文、到修改分五天进行。

1.星期一:选材(大约用5分钟时间)。

“同学们,星期天我遇到了一件事,真是作文的好材料啊!”

星期天,我们几个同学去看望中学时期的刘老师。他病情很重,然而,令人感动的是,刘老师忍着病痛,为他的学生出了一份物理练习题。他还惦记着他的学生呢。

我默默地想,这不是很好的作文题材吗?抽时间我一定把它写出来,来表达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同学们,这个题材有意义吗?它用什么题目好呢?同学们愿意帮老师拟好题目吗?”学生议论纷纷:

――《我敬佩的一个人》

――《刘老师真好》

……“感谢同学们帮老师拟好了题目!”

2.星期二:列提纲(大约用5分钟时间)。

“同学们,昨天我失眠了。作文材料、题目都有了,这件事总在脑子里转,于是,我索性起来,列出了提纲。”

令人感动的事

开头: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医院看望刘老师。

中间部分:

(1)路上,大家回忆着刘老师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的种种表现。(略写)

(2)病房中,看到刘老师憔悴的面容,我们都流下了眼泪。(略写)

(3)临别时,我们发现刘老师枕下还压着一份物理练习题呢。(详写)

结尾:晚上,我难以入睡,脑海中时时再现白天的情景,心情十分激动。

“我这样安排结构合理吗?详略得当吗?结尾能突出中心吗?”通过对话,学生体会到:认真列好提纲,写起来便胸有成竹了。

3.星期三:开头(大约用5分钟时间)。

“同学们,对照提纲,昨天我写好了开头:

星期天上午,我们几个同学约好去医院看望我们中学时期的刘老师,天色阴沉沉的,秋风吹来,有些凉意,我们的心情和天气一样,大家都在想:刘老师还不到五十岁,孩子正上大二,万一病情恶化可怎么办呢?

从篇幅上看,这开头怎么样呢?”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开门见山的开头最常见,用短短的几句话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清楚就行了。

4.星期四:中间部分(大约用10分钟时间)。

“同学们,昨天我完成了文章中间部分,你们还愿意听吗?”我读完,让学生讨论:这一部分为什么写得这样具体?为什么发现枕下练习题这一情节要着力详写呢?通过讨论,学生悟到:文章的一般写法,开头交代情况,结尾表达感想,中间部分是记叙事情经过的,所以要写得具体,对表达中心作用最大的情节,要不惜笔墨地详写。

5.星期五第一节作文课:结尾(大约用5分钟时间)。

“同学们,结尾段也写出来了,你们想知道我是如何结尾的吗?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海里时时浮现出刘老师那憔悴的面容,那病态的身躯,以及枕下那份沉甸甸的练习题,想着想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家乡满山遍野盛开着的野,刘老师正置身于花海之中,他不正是家乡山野里的一束野吗?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结尾怎么样呢?”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描写式的结尾,既生动又含蓄,既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6.星期五第二节作文课:修改(大约用半节课时间)。

“同学们,我的这篇文章,从选材、列提纲、到逐段写出来,你们都清楚了,觉得写得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帮老师修改一下好吗?”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指出,路上回忆刘老师的表现写得平淡;有的说:医院里刘老师枕下练习题的情节写得还不够详细,应写出在场每个人的感受。……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明白了“文不厌改”这一道理,对“为什么要修改?”“应该怎样修改?”都有所领悟。

以上我所展示的“下水”过程,需要说明的是,从选材、列提纲、成文、到修改,应在备课时一气呵成地完成,以便在进行上述步骤时,做到步步心中有数,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作中也应一气呵成地完成。

本次教学因为学生没有直接动笔写作,所以看不到直接的教学效果。然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生在以后写作中,收获还是显而易见的: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列提纲、修改文章”两个步骤相当重视了,作文水平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可以看得出:他们从我的这次“下水”活动中,悟到了一些作文的真本领。

通过这次“下水”,我有深刻的体会。

1.我变以往“教师写范文―教师念范文―学生听范文”的单边活动为师生互动,把学生放在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2.老教育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一书中谈道:“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图。”叶老一再提倡的“教师要下水”,我们一直是比较重视的,或片段,或全篇,经常把练笔的结果摆在学生面前,这样做,当然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将动笔的全过程解剖于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内,获得的收益会更多。

3.只是在课堂上大力提倡“文不厌改”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文的水平再高,作者的修改过程学生是无法了解的。这好似徒弟向厨师学烹调,只在餐桌上品尝菜肴是不行的,作文教学其理亦然。

4.教师“下水”,乐在其中。因为我们平时讲的“怎样选材”、“怎样列提纲”、“怎样表达”、“怎样修改”这些方法,学生在教师“下水”示范过程中,便会豁然开朗,不再觉得是什么神秘的事了,学写作文的兴趣会更浓。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更新教学观念,寻求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上一篇:关注教育的细节 下一篇:如何合理地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