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时间:2022-10-12 06:20:06

有人说本雅明是黑马,这位与众不同的马克思研究者,集文学与哲学、宗教与世俗、反左派与神秘主义、德国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一身。他是歌德、普鲁斯特、卡夫卡和波德莱尔方面的专家,但是他也将视角聚焦在琐事上。他不是象牙塔里的哲学家。不过尽管他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文学艺术,很少写纯哲学论文,但他的一切研究都是从一个哲学家对世界和现实的体验出发的。本雅明对语言的思考是他的文学和社会哲学思想的前提。其中《译者的任务》重被发掘之后,引发了众多关于翻译和语言关系的理论讨论,这篇文章格外受到后结构主义学者的青睐。1923年在翻译了波德莱尔《巴黎画像》其中一辑诗歌后,为其写下序言《译者的任务》。 《译者的任务》这篇文章在问世之初,并未引起很大关注。然而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经解构主义的解读和阐释,成为所谓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先声。而本雅明也成为解构主义翻译的前驱。本雅明在这篇随感性质的文章首先被哲学家们发现,引发关于翻译和语言的讨论热潮,后来才又传播到翻译研究界。

国内翻译研究者也将本雅明为数不多的这篇文章当作其翻译思想的浓缩,对于该文章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纯语言、原作和译作的关系等,以及对《译者的任务》进行评述。本文认为更好的理解《译者的任务》应首先对本雅明的语言观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

本雅明十分重视言语这一概念。本雅明毕竟是犹太人,上帝以及《圣经》已经融入到其血液中。而这也深刻影响着本雅明的语言观。在他看来,语言关乎精神表达,而且不仅是人类,物体也有语言,当然位于金字塔顶端的还是上帝的语言。可以这样说,音乐、雕塑等等都有着自己的语言,传达着自身的精神。他的言语概念并非一开始就是历史性的。1916年,在一篇概括性很强的文章《论总体的语言与人的语言》中,他发展了这一言语的概念。在他看来“我们的言语,不论是通俗的还是学术性的,或许都已失去了它最初的功能,乃至忘却了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正确地给事物命名,而在这一点上,只有上帝才能做到完美。”事实上,本雅明的言语理论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先是受神学理论的指引,他认为言语是各种语言的散布,巴别塔是人类的语言表达堕落的象征;言语仅剩下喋喋不休的长篇大论和沟通,而这正与其本质背道而驰。接着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一场运动开始初现端倪:言语具有救世性。它显示出批判和拯救的潜能。在本雅明这篇对翻译进行精辟分析的文章中,翻译不再是原意的一种损耗,正相反,它成为一种缓慢的凝聚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意义相互叠加,直至将一篇文章的所有潜能全部发挥出来。言语或许肩负着救赎的任务。

由此看来,译者需要承担的任务或许不只转换文字这样简单。本雅明也在文中指出了译者的任务是“发掘作用于译作语言的意图效果(意向性),以便在译作语言里创造出原作的回声。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通过自己对某一作品的再创造把囚禁在这个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怎样理解本雅明眼中译者的任务呢? 其实许多哲学家关注哲学问题,不是关注翻译本身的发展,而是想要通过翻译研究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念。例如解构主义鼻祖德里达,便通过对语言和翻译的研究,将西方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和逻各斯中心解构。本文看来,本雅明这篇文章是围绕着言与意的关系展开的。

中西方翻译历史上长久的“直译”与“译意”之争绵延数千年,这种争辩已不仅仅是关于翻译问题本身的讨论,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背景。意义究竟能不能传达,或者说意义的可译性不仅是翻译界的中心话题,也在哲学发展史上占据一定篇幅。除了本雅明以及德里达,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也曾对此发声。如道家庄子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玄学家王弼的“得意”而“忘言”“忘意”说等。本雅明还写道命名是语言的语言,是纯语言。在这种纯语言中,物的语言是可以被翻译成人的语言,两者不分彼此,而人自身也就成了翻译这。人通过翻译来认知、改造上帝创造的世界。另外,本雅明十分强调语言和精神的关系,指出“语言传达符合它的思想存在。这个思想存在基本上是在语言之中而非通过语言传达自身”。这就把语言和精神统一起来。而这是与其颇具神秘色彩的宗教哲学观相通的。上帝赋予人命名的能力,只有这种语言才是最纯粹的,这种“纯语言”中蕴含着神的启示。而人类的语言在巴别塔倒塌之后,便丧失了这种纯粹,丧失了表达许多东西的能力,纯语言的碎片散落各地,等待被发现。人通过命名把自然界万物从无名和无声状态中拯救出来,与之类似的,哲学家、批评家和翻译家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拯救“纯语言”,把人类带到纯粹的境界中去,实现救世的神圣诺言。本雅明看来译者原则意义上来说既不是诗人也不是艺术家,承担重建巴别塔任务的译者们看起来则更像是哲学家或历史学家。通过翻译,找寻散落在各地的“纯语言”碎片,辨别其中的差异,并不断拼凑起一幅完整的“纯语言”画像,最终呈现自由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法]居伊·伯蒂德芒热著,刘成富等译.20世纪的哲学与哲学家[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70页.

[2] 本雅明.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译者的任务,第327-331页.

[3] 本雅明.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M].本雅明文选,第263页.

作者简介:王子文(1990.08- ),女,安徽淮北人,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研究方向: 翻译学。

上一篇:生活中的“电子眼” 下一篇:基于Z语言的装备管理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