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资本角度看个体人力资本的部分可抵押性

时间:2022-10-12 05:52:33

从社会资本角度看个体人力资本的部分可抵押性

摘 要:对人力资本是否具有抵押性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人力资本是否有权要求对组织租金进行分配。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这一命题在中国文化环境背景下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社会资本中的个体社会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由于个体社会资本本身的价值性、不可转让性、专用性、封闭性和规范约束性使得人力资本所有人所具备的个体社会资本部分可具有抵押性,有权对组织租金提出分配要求。

关键词:可抵押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1-6260(2008)03-0105-05

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虽然只有近三四十年的时间,但其思想萌芽的出现却可以追溯到威廉•配第时期。舒尔茨在对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进行分析时发现:收入的增长率要高于资本投入的增长率,由此而形成的余差一方面是由于物质资本投入的质量的改进,而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人力素质的改进。而劳力并非均质,不同层次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会使生产能力产生重要的差别。因而确立了完整资本的概念,人们开始了对人力资本的独立的探讨。

一、人力资本概念以及人力资本可抵押性之争

当前学术界对于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两大类。在本文中所使用的人力资本的概念是从广义的角度来

定义的:依附在人体上的,表现为人的劳动技能、知识和能力,具有生产效用和价值创造功能,能影响未来收益的价值存量与价值总量都称之为人力资本。总的来说,人力资本包含有以下四个维度:体力,包括健康状况和体能状况;智力,包括知识、技术、能力和信息;伦理,包括人格、情感、意志、信誉和事业心;社会,包括社会关系、合作精神和经历。

关于人力资本是否具有可抵押性的争论在国内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问题的焦点事实上集中在究竟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占用资本上,也就是说在企业创造的“组织租金”①中,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否有权要求参与分配,应该占有的份额究竟是多少,这才是认识企业本质的关键所在。

现代企业理论证明不是“消极货币”即纯粹的企业财务资本的存在,才使个人、经理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有碗饭吃”,而是“积极货币”的握有者――企业的人力资本――保证了企业的非人力资本的保值 、增值和扩张(周其仁,1996)。同时,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人力资本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得以强化,人力资本在将自己的专用性资产投入于某一特定行业或企业后,往往成为一种抵押品,带有人质的特性。而人力资本的群体性特征,使得协作成为必然。一旦人力资本加入了某一分工协作系统,必然成为人力资本所有者退出企业的障碍(方竹兰,1997)。

支持 “资本雇佣劳动”观点的最主要论据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由于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的可分离性,使得非人力资本一旦被投入企业就可能成为“人质”,能够为其他成员提供保险,同时,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所做的承诺比人力资本所有者所做的承诺更可信赖。因此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难以任意地退出企业,成为天生的企业风险的承担者。相反,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的不可分离性,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更容易“偷懒”,可以通过“虐待”非人力资本使自己获益(张维迎,1996),可以无后顾之忧地随意退出企业,逃避风险,无需兑现自己的承诺。所以人力资本并不具有可抵押性。

本文拟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可抵押性加以分析,以期对“劳动占用资本”(方竹兰,1997)的企业逻辑趋势加以解释。

二、社会资本概念及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社会资本是从社会学借用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后来,Coleman于1988年在《美国社会学学刊》发表《作为人力资本发展条件的社会资本》一文,在美国社会学界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加以定义。

Bourdieu(1984)从资源角度认为社会资本是真实或虚拟资源的总和。Coleman(1988)则是从功能角度定义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既不依附于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当中。Portes(1998)从网络成员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人们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者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Burt(1992)从网络社会结构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资源和控制资源的网络结构,不仅是交往者所拥有的资源,同时也是交往者的社会结构。Lin(2001)从网络资源角度研究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流动的资源。Putnam(1995)从公民参与网络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像其他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国内学者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种:一种认为社会资本从表现形式上看就是社会关系网络(张其仔,1997);另一种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邱海雄、边燕杰,2000);还有一种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成长时期的一些社会、社区和家庭等环境因素(李春玲,1997)。

虽然在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界定时人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在对于社会资本是独立于经济资本之外的非物质资本的认识上达成了共识。本文对社会资本的界定是:社会资本是与个人的出生紧密相连的,伴随着学习和经历不断增长的,能够凭借其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成员资格获取比通过其他途径更容易获得的稀缺资源的能力。如前所述,人力资本是依附在人体上,有生产效用和价值创造功能的价值存量。而社会资本必须外显化在具体的人的身上加以运用,才能实现其生产效用、创造价值。可见,社会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对企业组织租金创造的参与,其效用的扩展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对知识和经验的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人力资本中社会资本的拥有量,以及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的契合程度。可以说,个体所有的社会资本能够部分体现个体的人力资本的质和量。

三、个体社会资本形成与维持的影响因素及构成

个体社会资本的形成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个体自身的影响。

(一) 环境对个体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

1.个体出生和生活的环境。个体出生的环境决定了个体所能接触的人群,感受到家庭成员的社会网络的氛围,更早地适应和接受网络内达成共识的规范和价值观。一个出生于社会资本丰富的家庭的个体必然在累积自身的社会资本时比出身于社会资本相对贫瘠的家庭的个体具有先发优势。同时,由于个体所生活的环境部分体现了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存量以及社会地位状况,为其他个体接受并成为其社会关系网络成员时提供了一定的“资信保障”。

2.个体成长和学习经历。个体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接触的人群、面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变得更为多变与丰富。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每一个个体都必须要在选择性地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那么个体会在选择的基础上,接受某些社会网络并获得相应的社会网络成员的身份,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个体原有的社会资本得以拓展。

3.个体在组织与社会层级中所处的地位。个体一旦进入一个正式组织就会有其组织身份,但由于在组织行政阶梯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导致每个个体能够控制和运用的组织资本也不相同。地位越高,能够控制和运用的资本也就越多,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就越强。这些组织所赋予的能力能够为个体建立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形成更多的社会资本。此外,个体在社会层级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个体所能接触的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一般而言,社会群体地位越高,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越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功效就越大,个体在这种社会网络中所能获得的网络支持就越多,其拥有的社会资本就越丰富。

(二)个体自身因素对个体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1.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存量。按照社会角色理论的观点,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这种联系的多少、紧密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存量,这些存量决定了角色集内的其他角色是否愿意因为其知识和能力的专长性而接纳他成为网络中的一员,决定了个体能够为社会网络中的成员提供“服务”的能力的边界。个体所拥有知识与能力的存量越多,被其他个体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他网络接受其成为成员的意愿就越强烈,能够提供服务的能力边界就越宽。

2.个体的道德状况、声誉、信任。个体的道德状况决定了个体行为是否会遵从社会尤其是社会网络中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自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中一直把声誉机制作为保证契约诚实执行的重要机制,因为人的声誉在人的行为决策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声誉是个体人力资本衡量的重要尺度。一方面,声誉既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长期成功经营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个体拥有的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组成的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证明。声誉的核心是信任,信任是人们交往的前提。个体只有通过建立起良好的声誉,才能获得社会网络中的其他成员的信任。

(三)个体社会资本的构成

社会资本是在两种社会联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挥作用的:个人的人际社会网络,以及个人作为社会团体或组织成员与这些团体和组织所建立起来的稳定的联系。“获取资源的能力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的一种资产,是个人嵌入于社会网络的结果”(Portes,1995)。离开了这一网络,其社会资本将大打折扣。按照社会资本形成和发挥作用的社会联系,我们可以将社会资本划分为个体社会资本与组织社会资本。

对于个体而言,一旦进入某一正式组织,其所运用的社会资本就不可避免地既包含有个体自身所有的社会资本和组织在组织间网络中所形成的组织社会资本。就传统的理论而言,组织社会资本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运用者必须有正式组织成员的身份。然而,组织作为组织间社会网络的一个节点,一种结构存在形式,本身并不具有行为能力,必须要依赖组织中的成员才能发挥其功效,组织成员作为组织的物化代表运用组织社会资本。久而久之,组织原有的社会资本就会逐渐部分转化为组织成员的个体社会资本。在对现实情况进行研究时,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前期组织社会资本向个体社会资本的渗入,即使个体离开了正式组织,个体也能够对这部分社会资本加以运用。但是由于失去了组织背景,这部分社会资本功效的发挥不能与仍在组织中时相提并论。此外,个体以组织成员身份建立的组织社会资本,也会自然部分地附着于个体身上,成为个体社会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个体社会资本包含有个体自身形成的社会资本,以及作为正式组织成员,组织社会资本的渗入与附着所形成的社会资本。这种个体社会资本的网络连接对象既可以是组织内成员,也可以是组织外的人员。网络辐射面越宽、越多样,个体社会资本的功效越大。本文对个体人力资本抵押性的分析是从个体社会资本角度来进行的。

四、个体人力资本的可抵押性分析

本文认为判断一种资本是否具有可抵押性关键是看:一是资本是否具有价值,二是资本是否是独有的,三是该资本的丧失是否会对资本所有人造成利益的损害。个体人力资本的特性显示,人力资本并非如人们所想,由于与人力资本所有人紧密相连,可以随时退出企业,而无须为自身的行为遭受“惩罚”。事实恰恰相反,人力资本一旦投入企业,不仅因为其所拥有的资本具有专用性和团队化趋势,使人力资本所有人难以从流动中获益从而必须承担企业风险。同时,个体人力资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社会资本所具备的特性,也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如同经济资本所有者一样承担了巨大的企业风险,具有抵押性。具体体现在:

(一)个体社会资本的价值性[JP2]

社会资本必需对其加以投资才能形成,即使某人出生就处于某一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如果不能对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有意识地加以投入、维护、运用,也不能成为他的社会资本。对社会资本的投入使得人力资本所有人在对组织租金的分割中有了更强的谈判优势。[JP]此外,根据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归与原理:资本的价值来自于收入的价值。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具有直接的正面的影响[ZW(]边燕杰、邱海雄(2000)在研究社会资本对企业人均生产总值的提升作用中,将人均生产总值作为企业经营能力的指标。对广州20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证明,在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和产业类型、企业家的受教育程度和行政级别相一致的基础上,企业的社会资本量大,其人均生产总值就高。[ZW)]。社会资本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功效,是因为企业通过各种联系,可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和聘用有用的人才,在交易双方之间减少怀疑、增加信任,提高办事成功率和组织经济效益。

(二)个体社会资本的不可转让性

社会资本与其所有者是不可分离的,所有人不能根据主观愿望将社会资本转让给其他人,由其他人来持续使用与经营。同时,社会资本的使用有其具体的范围,每一个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有其特定的使用网络,无法与社会网络之外的其他人共享。甚至对于处在社会网络之内的人,由于他与关键网络节点的距离不同,即使在同一社会网络之中,其发挥的功效也会有较大的区别。因此,社会资本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独特资本,是一个既能创造价值同时网络外的其他人又无法共用的资本。与个体社会网络之外的其他组织成员相比,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具有独有性。

(三)个体社会资本的专用性

为获取预期的回报,企业家必须对关系网络进行投资。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正是特质资本和高频率交易要求关系性缔约活动有着统一规制,反过来这也是形成关系网络的原因。社会资本如前面所讲 ,除了与组织外部网络的联系而形成的资本以外,还包括他在组织或团体内部与组织或团体成员之间所建立的稳定的联系。其中投入到组织或团体内部所形成的社会资本就具有专用性。一旦社会资本所有人转换到另一个组织或是团体,在组织内部投资所形成的社会资本就不太可能随社会资本所有人完全移植到其他组织,投资就会因为社会资本所有者的离开而部分不能得以补偿。

(四)个体社会资本的封闭性

社会资本是在“互惠交易”[ZW(]齐美尔的“互惠交易”(reciprocity transaction)指的是个人在交换网络中产生的规范和义务。[ZW)]的基础上以义务与期望为前提通过与网络成员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而具备的一种能力。任何复杂的网络关系都能够简化还原为对偶关系,在社会网络中存在的也就是两两之间的义务和期望的关系。两个个体之间建立的有待偿还的义务关系构成了他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每个所有人都控制着蕴涵他人利益的事件,并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向对方施加影响。而这些资源很大程度上与每一个所有人在他所依存的组织中所处的位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组织背景成为社会资本所有人满足他人期望、践守义务、控制他人利益的基础前提。一旦一个人不再具有某种组织背景,就会丧失在一定组织背景下才能具有的为他人履行义务作出回报的能力。原有的闭合的网络就会因此断裂为分散的“结构洞”[ZW(]波特(Portes,1992)结合了齐美尔、科尔曼和格兰诺维特的思想,认为并非所有的网络节点都是有联系的,如果切断三角联系中的任何一方的联系,这些分散的没有联系的节点就形成了“结构洞”。[ZW)]。短期看来,“结构洞”的存在并不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资本量,但从长期来看就会因为长期不能为其他网络成员作出回报而使得自己与网络中的其他成员越来越疏远,最终脱离社会网络,丧失社会资本。因此,基于一定组织背景能够为他人作出回报的能力,是个人能够嵌入社会网络的基本身份认证的前提条件。

(五)社会资本的规范约束性

社会资本嵌入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以一定的规范、信任作为基础共识的。“网络内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所形成的信任,构成了成员共同的价值规范”(福山,1995)。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维持关系网络的稳定来自于互惠和信任的预期,它是在各有自己利益的人之间不断互动中发展出来的。通常一次博弈或有限次博弈的纳什均衡都是以信用破坏为结果的,只有在群体无限重复博弈的时候才会出现“声誉市场”。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群体博弈,个人的道德意识、自尊、从业的努力、声誉等都影响人们互惠和信任的预期,也就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资本量。社会资本本身的价值更多来源于对上述共识的维护,任何败德行为和机会主义的行为都会使个体声誉受损,影响个体在声誉市场中重新交易的价值和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可信任程度,个体甚至会因为不符合网络中的价值规范约束而丧失在关系网络中的成员资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人力资本构成部分的社会资本是通过人们不断的投资而形成的,能够创造价值的,以义务、期望、信任、规范为互惠基础的,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人们轻易不愿冒险失去的资本。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社会资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组织租金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虽然资本本身与所有人不能分离,但由于个体社会资本本身的专用性、封闭性、规范约束性,价值性,使其和物资资本一样具有抵押性,一样具有要求分享组织租金的权利。

参考文献:

陈传明,周小虎. 2001. 关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若干思考[J]. 南京社会科学(11).

方竹兰. 1997. 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兼与张维迎博士商榷[J]. 经济研究(6).

方竹兰. 2003. 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J]. 学术月刊(2).

福山. 1995.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 彭志华 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

李春玲. 1997. 社会机构变迁中的城镇社会流动[J]. 社会学研究(5).

邱海雄,边燕杰. 2000. 企业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 中国社会科学(2).

杨瑞龙,杨其静. 2000. 对“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反思[J]. 经济科学 (6)。

杨瑞龙,周业安. 1997. 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J]. 经济研究(1).

张其仔.2002. 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维迎. 1996. 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一关系[J]. 经济研究 (9).

张维迎. 1996. 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一关系:兼评崔之元儿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 经济研究(6).

周其仁. 1996.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 经济研究 (6).

BOURDIEU P. 1984. Distintion [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231-456.

BURT R. 2000.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 In:sutton & staw,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 Greenwich CT:JAI Press:17-54.

COLEMAN J.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56.

GRANOVETTERM. 1973. The strength ofweak t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360-1380.

GRANOVETTER M.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0:481-510.

LIN N. 1982. 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115-178.

LIN N. 2001. 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mobility: a structural theory of status attainment.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71-247.

PUTNAM R. 1995. Bowling a linen: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 Journal of Democracy,6:65-78.

PORTES A. 1995. 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sociology [J]. Annual recipes of sociology,49:37-46.

Analysis of Partial Mortgage of Personal Human Capital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Capital

ZHANG Chao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0074)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mortgage of personal human capital settles out whether human capital has the right to distribute the organization rent.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capit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position and figures out that the personal social capital is a part of the human capital. It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thiness, appropriativeness, closeness, and criterion restriction. These features can not be transferred to other persons, which makes the personal social capital owned by the human capital have the right to distribute the organization rent.

Keywords: mortgage;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上一篇: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波动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国家所有权视角下的国有公司激励制度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