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视界,学生数学学习的美妙舞台

时间:2022-10-12 05:38:48

生活视界,学生数学学习的美妙舞台

“数学是什么?”“数学在哪里?”“好难学的数学啊!”如果你的学生有这样的发问,作为老师的你是否很沮丧,回忆当初还是学生的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疑惑。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残酷的事实让每一位中国教师深思,我们能够为学生做点什么呢?

近几年来,广大教师纷纷把目光投向生活这个大舞台,努力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设计出了许多精彩案例,有效地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渠道。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孩子们享受数学带来的美妙呢?

一、从生活出发,巧取“学材”,带领学生走进数学

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选择统计图》就可以借助生活取材,开展教学。这个阶段的孩子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课前让学生收集涉及校园生活、社会热点等方方面面的资料并带进课堂,有统计数据、统计表或各式统计图,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读去议,不经意之间进入了学习状态。

从根本上来说,数学的最初起点是现实世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当大的一部分都能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教师在做教学预设时可以利用这些原型创设教学情境,并指导学生对这些原型进行观察、研究和探讨,从中归纳出的方法、思想又反作用于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二、关注生活,精选“学材”,促进儿童对数学知识的高效掌握

人的思维起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一课中也借助学生的一双慧眼寻找身边不可多得的好“学材”,地图上、品德与社会书上、我家的房产证上、公园或场馆平面示意图上……经伙伴们的点拨,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发言。在兴趣盎然之时,教师稍作调理也加入其中,问道:“知道来你们学校上课,老师也提前做了功课,了解了你们学校的信息(出示改编后的例题:××小学体育场长约60米,宽约30米。把体育场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出的平面图长6厘米,宽3厘米)。你能分别写出体育场长、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吗?”学生的目光立刻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重点上来了。课的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作为教师,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并不是数学的全部,数学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仍然是“数学中产生的数学”。让学生展现基础知识的同时直面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到之处”,暴露学生学习时的真实状态,正因如此,才有了学习的需求,使学生产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数学固有的形式美和逻辑美,使数学回归数学。

三、徜徉生活,巧妙结合,让生活常识和数学知识和谐共振

数学教学只研究数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固不可取,同样,只注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是行不通的。数学教学是借生活基础来建筑数学大厦,通过归纳、概括更好地掌握方法,通过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和再加工,从中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认识比》一课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 单元的内容。教学伊始,由国旗话题引入,出示大中小三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得出比的各部分名称;通过介绍了解比产生的意义。既然用国旗作为例题,何不考虑在练习中继续沿用此话题展开。

出示:

法国与我国国旗大小比例相同,起巩固作用;英国1∶2,要求说说是谁和谁的比?意在强调比的顺序,检验学生是否看清是宽与长的比。美国19∶10、丹麦37∶28属于较为特殊的比,算一算各自比值是练习的重点;由瑞士国旗的比1∶1,提出问题:“看了这个比你想到了什么?”(长与宽相等);瑞典国旗中侧重渗透黄金比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看学生为练习的设计提供了哪些“金点子”。

师:同学们看高乐高杯身说明上写1∶10,抓住这个数据你知道怎么冲出一杯香浓可口的高乐高饮料吗?

生:1勺高乐高,10勺牛奶。

生:车模上也有1∶32的说明。

师:你知道这个车模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吗?

生:每个部件的长度,真车是模型的32倍。

教学过程中和谐的课堂气氛造就了理想的课堂效果,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真实、鲜活的素材立了大功。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揣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可能的学习起点逐步推进到现实的学习起点,在进行适当重组后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用学到的数学知识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问题。

四、回归生活,活用数学,让儿童的生活充满数学的味道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时,课的尾声再次让学生上台前来摸一摸三角板、剪刀、数学书,“角在哪里?你能正确地指出来了吗?”针对先前学生指角时,只会触摸角的顶点的情况,通过本课学习,重新再来指一指,建立正确的概念: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再走到熟悉的生活中看看,你找了什么?”

师(伴随着轻松的音乐):角“穿”在我们身上;每天见面的交通标志,角在上面天天和我们招手;千变万化的万花筒,角在对我们微笑;练习做操的同时你也在练习做角哦!

师:建筑里总是用到角,那是为什么?楼梯上、自行车身上都有,那又是为什么呢?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谜底等着你们课后去揭开。

递进式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素材的一次次利用中打开,一次次得到提升,数学学习的价值随处可见,而学习受到的启示也将终生受用。

生活是一本多彩的课本,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学习是孩子们的最爱,引导学生与生活元素“亲密接触”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在巧妙地创设了生活化情境的同时,又让数学课散发出浓郁而又清香的“数学味”呢?让孩子们有感而发,有趣而学,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感觉数学好玩、体会数学有用,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需求感,相信爱上数学一定不是一件难事儿。

上一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学者的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