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瓮安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12 05:22:32

浅析瓮安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为加快瓮安辣椒产业发展步伐,使辣椒产业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对近年来瓮安辣椒生产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辣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瓮安辣椒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瓮安;辣椒产业;发展;对策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瓮安辣椒生产及加工规模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辣椒产业已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1]。瓮安辣椒品种丰富,品质良好,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3 933 hm2发展到2011年的6 340 hm2,年均增速5.6%,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该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瓮安辣椒产业的发展现状

瓮安地处乌江中游,黔中腹地,区域气候差异明显,辣椒栽培历史悠久。过去,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辣椒种植以自给为主,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加上种质退化,导致单产不高、优质产品比例低、生产效益差。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发育和完善,瓮安辣椒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鲜销产品已销往长沙、重庆、四川、广州、贵阳等省市,部分鲜红椒产品出口到韩国、日本[2];在加工方面,除保证县内“冬秀娘”、“柴姨妈”等多家辣椒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外,每年还为贵阳“老干妈”公司和重庆、四川等市场提供上千吨干椒,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商家喜爱[3-4]。

在辣椒品种选择上,瓮安主要以线椒、朝天椒两大类为主。2010年全县辣椒产量13.8万t,产值3.31亿元。目前,辣椒收入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辣椒的收入为438元,辣椒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5.7%提高到2010年的10.8%。

2 瓮安辣椒产业的发展优势

2.1 气候环境适宜,区位优势良好

瓮安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县内平均海拔1 024 m,年均气温13.6 ℃,无霜期260~270 d;年均降水量1 148.2 mm,年均日照1 226.4 h,年日照率27%。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地肥沃,其独特的土质、气候特别适宜辣椒的生长,所生产的辣椒具有色泽鲜红、肉厚、口感好、产量高等特点。境内马遵线、铜修线公路呈十字型分布,距省城贵阳170 km,距州府都匀126 km,距历史名城遵义150 km,特别是马场坪至瓮安高速公路、贵阳至瓮安高速公路的相继开工,使得县内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对于辣椒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十分有利。

2.2 消费市场较大,发展前景广阔

辣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又不可替代的重要食品。从全国来看,虽然面临28个产椒省份,16个产椒重点省区的竞争,但又要乐观地看到国内5亿人的消费人群,国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的广阔市场。从全省来看,贵州省处于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等全国辣椒主要消费区的中心,辣椒常年种植面积较大,辣椒制品产值超过10亿元,每年还在增长。目前贵州辣椒总产中除10%用于加工、20%用于农户家庭自身消费外,70%以上的辣椒以初级产品的形式销往全国及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5-6]。从瓮安县近年来的发展来看,销售情况总体良好。瓮安县要扩大辣椒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搞好加工、贮藏、包装、运输,加强对辣椒质量监控,创造辣椒品牌,把辣椒产业推上新台阶。近年来,瓮安县依托省内 “老干妈”公司、遵义虾子辣椒市场、两广及沿海大中城市,在干椒、鲜椒的销售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2.3 种植水平相对较高,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瓮安县辣椒栽培历史悠久,产品味美、形优、色亮。瓮安县劳动者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接受新技术、新理念能力相对较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面大,农民群众期盼增产、增收的愿望强烈,能够按照规范化、规模化的要求组织生产,按照标准化、商品化的要求进行加工,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要求做好销售。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瓮安辣椒生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产、加、贮、运、销的产业链初步形成,正朝着无害化、商品化、加工化、企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7-8]。瓮安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已通过省级认定,辣椒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这些都为辣椒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瓮安辣椒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1 在辣椒生产上,部分群众认识不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基地布局不合理,大规模的基地不多,加之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特别是遇到如2011年的持续干旱时对辣椒的生产影响较大。

3.2 在辣椒加工上,生产经营活动不规范,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品分散加工多,规模集中加工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加工企业少,加工规模相对较小。

3.3 在辣椒销售上,生产经营模式单一,产品多以原材料方式进行销售,销售链条短,诚信意识不强,市场价格波动大,市场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遇到高产年份易出现滞销现象。

3.4 在产业发展上,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技术储备有待提高,不能满足现代辣椒生产及精深加工的需要。

4 瓮安辣椒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扩大辣椒种植面积,提高辣椒商品化水平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瓮安县辣椒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做大做强辣椒产业,应在总结近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抓住瓮安县被列为全省“十二五”蔬菜重点县的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扩大辣椒种植面积,推进辣椒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力争2015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3.2万hm2,商品辣椒占81%,辣椒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0%以上,明显提高辣椒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

4.2 优化区域种植布局,扩大辣椒基地建设规模

根据瓮安县气候、区位、交通等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扩大基地建设规模,以马遵、久铜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加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南部乡镇以发展线椒为主,北部乡镇以发展朝天椒为主,全力打造辣椒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重点的辣椒基地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强辣椒质量检验检测,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把基地建设与市场营销、辣椒产品的精深加工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辣椒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

4.3 继续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辣椒综合生产效益

一是积极引进建设加工型企业。采取 “外引内联,多轮驱动”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冬秀娘”、“柴姨妈”等公司产业化经营发展,引进 “老干妈”等大型龙头企业,将瓮安辣椒作为生产原料,延长辣椒加工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抓好订单生产,注重产销衔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在对外开拓市场、对内组织生产方面的作用,规范营销行为,促进产品销售。三是继续以辣椒洽谈会为载体,每年组织邀请省内、外客商,吸引各地营销大户到辣椒产区开展购销活动,县内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中介要抓好辣椒销售工作,搭建销售“桥梁”,不断扩大辣椒销售份额,形成多渠道销售的格局。

4.4 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完善辣椒市场体系建设

2011年9月,第六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暨贵州国际辣椒节在遵义市召开,标志着辣椒产业进入加速发展、调整升级、重组竞争的新时期。瓮安县要以此为契机,一要瞄准国内外辣椒新科技,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加速优质、抗逆、高产辣椒新品种的推广进程;二要积极推广无公害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和“粮椒轮作”、“椒经间作”等生产模式,科学利用气热、土地资源,不断提高辣椒生产水平;三要加快辣椒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县城及珠藏、猴场等辣椒市场功能,做好各大市场辣椒产销形势的测报和价格行情分析,建成大市场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对接的辣椒信息中心,及时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

4.5 抓好辣椒标准化生产,打造无公害辣椒品牌

加大标准化生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加快建设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推进瓮安县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步伐,力争在 “十二五”期间,打造出省内外认知度高、市场俏销的 “高原无公害辣椒”品牌,全面提高瓮安县辣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基地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对辣椒生产过程的环境卫生监测。与此同时,积极组织翁安辣椒产品参加全国各地的农博会、产品推介会和各种促销活动,并逐步统一产品包装,扩大瓮安无公害辣椒品牌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4.6 加大辣椒产业投入,夯实辣椒产业发展基础

为确保辣椒产业的持续发展,以瓮安县被列为贵州省“十二五”蔬菜重点发展县为契机,积极争取省、州资金扶持,加大对无公害辣椒配套基地、市场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辣椒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继续抓好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扩充辣椒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不断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指导辣椒生产,大力培育农村科技“二传手”,加强对辣椒标准化种植的宣传引导,为辣椒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永平,张绍刚,张婧,等.提升贵州辣椒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思考[J].长江蔬菜,2009(19):1-4.

[2] 张绍刚,张太平, 龙明树,等.贵州辣椒产业及优势区域布局[J].中国蔬菜,2008(11):5-7.

[3] 涂祥敏,杨红,韩世玉.贵州辣椒产业的优势、问题及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8(5):121-123.

[4] 詹永发,姜虹,韩世玉,等.贵州辣椒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4):98-100.

[5] 胡明文.贵州辣椒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05, 33(S1):98-100.

[6] 赖卫.贵州辣椒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J].辣椒杂志,2008(1):8-10.

[7] 彭志良,赵泽英.贵州干制辣椒栽培管理多媒体专家系统的开发[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5):44-47.

[8] 刘玉国,严加斌.贵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耕作与栽培,2003(1):4-5.

上一篇:日光温室西瓜品种引进筛选试验 下一篇: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