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明先生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

时间:2022-10-12 02:57:11

李绍明先生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

李绍明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民族学家。1950年秋,他进入华西大学社会学系民族学专 业就读,系统学习了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史前考古学与语言学等知识,并在1951年和 1952年夏季两次到羌族和彝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1952年秋,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后,就读于 四川大学历史系,接受了苏联民族学、中外通史、民族史和民族志的教育,增加了史学修养 。1953年,又调入西南民族学院民族问题研究班学习,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 育,并进一步学习了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独特而丰富的教育背景,使他掌握了 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民族问题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成为在民族学、民族史、民 族问题和民族理论上均颇有建树的学者。

从1954年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开展调查研究起,他把学术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民 族学的田野调查。1956年到1963年,他先后在四川云南的彝族地区、四川的羌族和藏族地区 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对民族学深深的热爱,使他坚持着“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 东西南北风”的信念,并在1977年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得以恢复和发展时,回到自己热爱的研 究领域,全面整理过去的成果,进行理论升华。改革开放以后,他组织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田 野调查工作,其中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大规模的六江流域调查、酉水流域土家族的调查、西南 丝绸之路调查、金沙江流域考古文化调查等,均在学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多年的田野调查,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他对凉山彝族奴隶制度的研究,为丰富中 国民族学的学科理论,为凉山社会改革的实践做出了应有贡献。由其总纂的《凉山彝族奴隶 社会》一书被誉为“科学大厦的奠基石”。他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点对藏族社会进行 研究并提出康区的特殊性以及“稳藏必先安康”的重新认识,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 。他主持羌族社会历史调查后的研究成果及合著的《羌族史》,为羌族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主编的《川东酉水土家》一书,填补了四川土家族研究的空白。他还在民族识别、民族 文化、民族法学、客家研究诸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近年来,他又成为藏彝走廊区域综合研 究的带头人。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李绍明先生将精力投入到中国民族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工作,秉承其在《 民族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全力推进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中国化。对国内高等院校人类学民 族学课程的设置、研究力量配置及研究重点的确定、对人类学华西学派学术思想的总结,均 体现了这一追求。他一直主张民族学研究既需要有大的理论作指导,又要做扎实的田野,要 在继承前人求实学风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研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作为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四处奔走,呼吁社会各界共同保 护羌族文化,合理开展文化重建。他负责的专家小组起草完成了《羌族文化生态 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四川省地震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恢复重建规划纲要》 ,得到国务院批准,成为指导灾区灾后文化重建的原则。

李绍明先生是四川社会科学界的带头人,长期担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民族学科规划组成员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职务,缔造了四川省民族学、历史学 、民俗学、文物和博物馆学界团结一心的局面。他是我国民族学界的智者,在全国性学术团 体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史学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担任了许多学术 职务,在民族学研究的组织和学术活动工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马曜先生曾经在为《李绍明 民族学文选》所作的序言中称他为学术活动家,并说他“约己以让,故能得众多助”。李绍 明先生留给我们的诸多人文遗产,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本文由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供稿)

上一篇:论保护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中的作用 下一篇: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农村承包地调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