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孩子走近科学课程 开展实验教学应注意“科学”

时间:2022-10-12 02:30:19

让农村孩子走近科学课程 开展实验教学应注意“科学”

【摘要】实验成为小学科学有的教学手段,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开放实验教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实验教学既是建立概念、掌握规律、验证定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一种主要途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所以如何有效开展科学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开放科学实验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学课程 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有共性也有区别,农村小学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注重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作为《科学》学科的一个特色来教学,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使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明确实验科目的基本要素

1.1 明确实验目的。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1.2 明确实验操作过程。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山区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

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两根导线、一个电池盒和一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1.3 明确观察任务。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以《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仔细观察它们的颗粒大小和结构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岩石,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硬度各不相同。

1.4 明确实验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老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2.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

2.1 学会“放手”――鼓励参与,引导探究。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特别喜欢动手实验,虽然这种动手一开始并不是有目的、有成效的,但我们应允许学生动手,鼓励学生动手,激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促使他们将操作与思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无意操作变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定向实验,使学生在充分参与和探究中动脑。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敲打、弹奏音叉、锣鼓、杨琴、皮筋等乐器与物体,使它们发出声音,并让学生边实验边寻找问题。学生在尽情地参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它们怎么会发出声音?”、“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怎样能发出好听的声音?”等等,学生兴致盎然,自觉参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就加强了。

2.2 巧妙“帮扶”――适时点拨,指导探究。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的探究不是教师帮学生预先设定好实验的步骤,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按照教师设定好的路线进行实验,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能自主探究。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往往面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多种假设,无所适从,盲目实验,这就出现了不肯钻研,满足于一知半解,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因思维偏离方向而出现准确率低的现象。怎样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众多的表面现象中寻找事物的本质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探究。

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提出了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间碰撞、物体互相敲打、物体磨擦等原因产生的,当然,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些表象里面蕴含着物体振动这一实质性的原因,于是,我提出“不让物体互相碰撞敲打和磨擦时,观察有没有共同的现象”这一问题,学生经过进一步实验发现都没有振动现象,然后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声音的产生可能和什么有关,最后再放手让学生研究振动能否产生声音,解决了面对多种解释如何决策的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发现”的认识过程,在解决认知冲突中优化了思维品质,培养了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

2.3 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倾听学生发言。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这种研讨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避免盲目性。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二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研讨的“信息”。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思维意境和自主的探究空间,但学生的探究并不是像科学家一样有一定的结果。对于儿童来说,培养其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探究本身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索活动,只要他们的活动具有一定高度的探究性,其结果符不符合标准答案,并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述的严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等,不必过分强求,因此,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尊重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事实,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灵活地运用所学去探究、发现、创新。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作为《科学》学科的一个特色来教学,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使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发展。我想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注意“科学”二字,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会别有一番天地的。

上一篇:听课的方法艺术 下一篇:浅谈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