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创新,构建高三历史复习的通史模式

时间:2022-10-12 01:58:19

大胆创新,构建高三历史复习的通史模式

摘 要: 文章从通史复习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两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大胆创新构建高三历史复习通史模式

关键词: 专题复习 通史模式 具体做法 注意事项

2006年我省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用了古今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形式,共编成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三个必修本和改革、人物等几个选修本。这种编写方式,打破了中小学教材僵化的模式,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但高中历史教材的这种专题式模块体例,是对经过初中历史学习,已经构建起通史知识的学生而言的。由于所谓“副科”的地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加上初中历史科考试多个地方采用开卷考的方式,许多学生对历史时间、阶段、史实、概念模糊不清。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这种体例,从学生进入高中以来,就给他们的历史学习与应试带来了极大困难。尤其是对高三年级文科班的学生,往往会使他们迷失复习的方向与动力,最终失去学习信心。

2009年,笔者在带第一届参加新课程高考的学生时,就曾进行大胆尝试,采用专题复习、通史复习和实事热点三轮基础法。09年高考后,我们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一方面,备课组认为,这一复习方法是实之有效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把第一轮专题史复习作为重点,复习的周期过长;按部就班,缺乏新意,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复习时没有解决学生新课时历史时间模糊、阶段特征不明的问题等。针对这一情况,2010到2011届的高考复习中,同组老师采用了适当缩短一轮专题复习时间,加大二轮通史复习力度的做法,仍遵循最初三轮复习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同组老师在对本校艺术类考生的文考辅导中,因为时间紧迫等原因,直接采用了一轮通史复习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实践结果使我们认识到,既然第一轮专题复习已经成为鸡肋,为什么我们不能大胆地放弃它,而直接构建通史模式的复习体例?在同组教师齐心协力的教研攻关下,一个大胆创新复习方案浮出水平,并在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那就是,在一轮复习中就采用通史复习体例,提高复习效率。

以下,笔者谈谈这一复习体例的具体做法与注意事项。

一、通史复习的具体做法

1.构建阶段通史,进行阶段特征的整合与归纳。

构建阶段通史是这一复习体例中最重要的一环。这要求教师有宏观把握教材的能力,具体做法是以通史为线索,以历史阶段为依托,把书本的考点按时间顺序对应到阶段中。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划分好历史阶段。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因为新课程和每年的《考试说明》都是按通史顺序编写的。我们把通史一共分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一些大的板块,时间跨度大,史实多,可再分割成小阶段。如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史就分为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及明清等六个时期;而中国近代史以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则是,应把选修本部分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到通史板块中。如梭伦改革、人物史《柏拉图》整合到世界古代史,《王安石变法》整合到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等等。这样做,可以使必修和选修的知识形成互补,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板块框架,接下来就要充实血肉了。第二步,把史实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顺序充实到板块中。第三步,就是课堂复习。这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切实做到以下几点:1.课前根据教师布置的复习计划和线索,提前熟悉相应部分的教材内容(包括正文、楷体字、图片、注释等等)。2.上课时,务必要带好当节课要使用的教材(有时可能是二到三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建立史实与史实之间的有机联系。3.课后要做一定量的相关练习进行复习巩固。

当复习完一个阶段后,阶段特征的归纳是对基础知识的提升与升华。中国古代史的六个时期的阶段特征中,春秋战国与明清时期因处于转型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古代世界,我们一般把它分为两个时期,中世纪以前的欧洲,创造出了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高度的奴隶制文明。中世纪欧洲的史实,教材很少涉及,造成学生知识的断层,导致其对近代欧洲一些历史现象理解困难。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借用改革史中《欧洲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归纳为: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代。天主教会控制一切,人民长期处在蒙昧状态和对宗教的迷信中。

2.进行同一历史阶段的中西横向对比。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在其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在世界的总环境中发展,既要把中国放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来考察,又要把中国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来考察。”我们要培养的是面向世界的人才。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考查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在通史复习中贯穿中西横向对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例如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西都出现了彪炳千秋的大思想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古希腊则有柏拉图、苏格拉底。比较二者在背景、主张、影响上的异同,相信学生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3.构建小专题通史。

小专题通史,是一种纵向式的专题通史。在阶段通史复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灵活地进行小专题通史的整合。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近代史中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史中党在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世界史中的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小专题。在归纳小专题时,可以通过表格、流线图等方式进行。当然,这种归纳不能只是史实的罗列,还应注意挖掘史实背后深层次的背景及影响。如在进行“人文精神”这一小专题的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起源于古希腊,为什么却在中世纪湮灭,在文艺复兴时复苏?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它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只有通过这样的复习,才能真正做到能力的提升。

二、通史复习过程的注意事项

1.教师总结与学生自主整合并重。

从专题史到通史,对教师来说也许并不是难事,但对缺乏通史框架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相当的难度。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有时难免对学生不放心,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这样做,一方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做到教师总结与学生自主整合并重。在复习之初,教师可以适当示范,当学生熟悉这一模式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和复习资料自主整合。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只要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常常令教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受。

2.史实与能力并重。

通史复习中,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绝不是史实简单罗列和排序。更需要打通脉络,从脉络中明晰变迁,多角度、多层次地从变迁中感受精神、规律。这才是通史复习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现在的高考,既要求学生有宏观把握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能力,又要求在考试中把对这种能力的考查渗透到每一个具体史实中。因此,没有史实不行,只有史实没有能力更是寸步难行。

3.讲、学、练并重。

这是复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自然不必多说。但需注意的是,因为是一轮复习就直接用通史,有可能出现配套练习欠缺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多查找资料,要精选精练精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高考“超越教材命题”,这就昭示着教材无法成为固定的复习蓝本,也要求历史教师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而通史复习,适应了《考试说明》的通史体系,强化了中外知识的联系,创设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情境,符合新课程的命题方向。无论在复习还是在应试中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上一篇:由一次"评奖"想到的 下一篇:新形势下工科院校“心理—道德教育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