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例小儿慢性腹泻病肠道菌群的状况分析

时间:2022-10-12 01:36:13

77例小儿慢性腹泻病肠道菌群的状况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腹泻患儿肠道微生态菌群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77例慢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记为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急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记为B组,选取60例健康儿童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记为C组,比较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情况。结果 小儿慢性腹泻较急性腹泻厌氧菌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慢性腹泻; 肠道菌群; 微生态; 需氧菌; 厌氧菌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77-01

小儿慢性腹泻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所致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难度大,易导致儿童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制剂及其他现代医疗措施的临床应用,干扰了宿主与正常微生物的生态平衡[1],人体胃肠道内存在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及代谢活性依赖于正常菌群,宿主免疫调节机制和益生菌对致病菌直接拮抗和营养物质竞争,肠道菌群在宿主正常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慢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并与急性腹泻、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77例慢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记为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急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记为B组,选取60例健康儿童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记为C组,A组男性35例,女性42例,年,龄在12个月-10岁之间,平均5.4±1.7岁,轻度营养不良59例,中度营养不良18例;B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在11个月-11岁之间,平均5.5±2.1岁;C组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在11个月-10岁之间,平均5.7±3.2岁。三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并观察粪便性状、次数,作粪便常规检验,无菌方法采取新鲜粪便送细菌室,行粪便细菌培养,需氧菌37℃24h,厌氧菌37℃48h,菌株鉴定,根据不同培养基生长的菌落形态特征,革兰染色常规方法鉴定[2]。新鲜粪便0.5g加入4.5ml无菌生理盐水中,放置在振荡器上均匀,按照10倍稀释至10-9,按照高稀释度至低稀释度的顺序接种在选择性培养基上,L棒均匀涂布,培养需氧菌包括肠杆菌、肠球菌,厌氧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结果以每g粪便湿重中菌群形成单位的对数值表示(lgCFU/g)[3]。比较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3.1 慢性腹泻的病因及特点 在发展中国家,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急性腹泻的不当治疗是导致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而抗生素的不当使用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其中一个原因,在本组收集的患者中,患者均为急性腹泻后久治不愈[4],均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的经历,检查无其他病理性疾病,患者病程在3个月-12年之间,从13份大便标本未查到细菌,经过大便培养有3例标本仅革兰氏阳性菌生长,其余无细菌生长,经核查13名患者均有急性腹泻病史,粪便呈水样便,从此可以推断慢性腹泻一般是急性腹泻不当治疗或者滥用抗生素造成。急性腹泻时如大量应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疗腹泻,反而会因抗生素滥用导致菌群失调,引起金葡菌肠炎等加重腹泻,WHO指出大约90%[5]的儿童腹泻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因此对于轻度腹泻的患儿可以使用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对胃肠道紊乱的患儿,在平时要给予预防,防止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3.2 慢性腹泻患儿菌群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儿慢性腹泻厌氧菌明显减少,而需氧菌明显增多,说明慢性腹泻很多是肠道菌群紊乱造成的。慢性腹泻时,肠道粘膜绒毛变平修复不全,双糖酶产生减少[6],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患儿对饮食中的双糖不能吸收,在肠道内滞留形成高渗物质损伤粘膜,引起渗透性腹泻。正常肠道菌群可通过产生细菌素、短链脂肪酸、减低氧化还原反应,降解病原体毒素,杀死、抑制外袭菌或降低其毒性[7],常驻菌栖居在肠粘膜表面,病原体与肠粘膜的接触,形成天然屏障,具有重要防御的能力,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机制,加强抗体产生、刺激吞噬细胞功能,增加干扰素产生等,因此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而导致腹泻。

慢性腹泻患儿厌氧菌与需氧菌均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在临床治疗中要避免滥用抗生素,采用微生态制剂,补充人体正常菌群。

上一篇:司法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下一篇:关于物流管理软件运用状况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