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犹千古吊忠魂

时间:2022-10-12 01:33:38

初夏时节,我和朋友一起来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阆中,拜谒张飞墓。从明清的古城往西,顺着笔直的大街前行,远远便望见一座宏伟的古建筑,赵朴初先生手书的“汉桓侯祠”匾额告诉我们,张飞庙到了。

张飞庙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迹。《三国志・蜀志》记载:“先生伐吴,飞当率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今重庆)。临发,其帐下将范强、张达杀飞。”张飞死后被追封为桓侯,唐朝阆州刺史崔善在《新建巴西太守张侯祠》中记载:“自侯之死,迄今五百余年,土宇几更,基田如故。”北宋曾孔在《桓侯庙记》中说:“州之东有张侯之冢,至今已数晨年而庙祀不废。”可见,阆中很早就有张飞庙了,不过唐代以前称为“张侯祠”,明代以后叫“雄威庙”,清代改为“桓侯祠”。现存的张飞庙是一组以唐代风格为主的明、清四合庭院式建筑群,由祠庙和墓冢组成。由于长期战乱,张飞庙数次遭焚毁,上百块古碑、古匾被盗走。“”结束后,当地群众献出了保护下来的长明灯、丈八矛、古匾、古碑,当地政府修复了墓冢、花墙,重塑了张飞像,使庙宇焕然一新,重放异彩。

跨入张飞庙“八”字形的大门,古朴厚重的敌万楼矗立在面前。这座建于明代的楼宇檩径粗大,屋顶灰黑,古匾重叠,如翅欲飞。楼下张飞的亲臣张昭、张遵、吴班、雷同等塑像或立或蹲,情态卓然。两边侧殿为出土文物展览室,展出的“桃园结义”、“古城会”、“鞭督邮”、“战张A”等大型泥塑神情毕现,栩栩如生。穿过敌万楼的石碑坊,走上芳草夹道的石坎,再登五级石阶便是正殿。正殿内塑有3米多高的张飞像,张飞头戴峨冠、身着长袍、手捧玉笏端坐于上,竖眉瞠目,威而不怒。塑像两旁是巨鼓、巨钟,烘托出一派威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张飞刚烈勇猛的气概。

从正殿往里走就到了张飞墓地,墓地由墓亭和墓冢组成。墓亭古朴典雅,肃然卓立,房檩、房柱因年久而风蚀斑驳,亭柱上的一副对联却仍然灼目:“随先生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两州称帝业;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亭下是一个穹庐形的石拱穴,其间端坐一尊武生像:头扎紫巾,内穿重铠,外罩蟒袍,双目圆睁,生气虎然,一撇八字胡须硬直如刚,这就是豹头虎眼、燕颌虎须、势如奔马、性烈如火、声若巨雷的猛张飞的威像了。张飞像前端端正正摆放着一个镂刻精细的盘龙石斗窝,即为长明灯。张飞驻守阆中时,曹操部将张A领兵进犯,相互对峙50日,张飞闭关不出。后张飞佯装醉酒引张A出关,由百姓带路从小道夹击,打败了张A,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纪念“保环安民”的“张三爷”,人们选取最好的石头精工雕琢成这盏长明灯。千百年来,每至清明,人们都要为张飞扫墓,给长明灯献油,长明灯长明不熄。

墓亭两边木栅内陈列着铁矛、蛇矛和钢鞭各一支,已锈痕斑驳,相传为张飞所用之物,蛇矛和钢鞭至少也有七八十斤重。睹物思人,当年,张飞马上执丈八蛇矛,当阳桥头一声断喝,百万曹军不敢行进的勇姿再现眼前。从墓亭侧边的石拱门出去就到了古冢,高10多米、方圆百米的墓冢隆然高耸,宛如一座雄踞在开阔大地上的椭圆形山丘,古墓周围悄然绽放的紫菊、黄菊将墓冢层层包裹,随墓取势,起伏有致。墓上古柏森森,碧草悠悠,如泣如诉,仿佛咏唱着千年的挽歌。墓亭四角上翘,翼然如飞,游人们凭吊古迹,感慨万千。

张飞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后,范、张装了张飞首级星夜乘船去东吴邀功请赏。二人来到云阳铜锣渡口,得知东吴已派人向刘备求和,便将首级抛入江中,逃命而去。首级被一渔翁捞起葬于云阳的凤凰山麓,从此便有了张飞“头在重庆云阳,身在四川阆中”之说。

步出庙门,夕阳霞光万道,把殿宇映照得更加辉煌灿烂。蓦然,明人《谒桓侯墓》的诗句跃上心来:“桓侯古墓依江滨,生气还如敌万人。遗憾化为祠上雾,至今重叠铁松筠。”

上一篇:带着宝宝幸福出游五大锦囊 下一篇:浅论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