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中专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12 01:26:28

特教中专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思想品格和人格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校”)的残疾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特殊要求,有针对性、有区别地进行引导改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个性,以取得最佳德育工作效果。

关键词:特校 残疾学生 德育工作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造就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特殊教育也不例外,它要求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残而不废、残而有为、自食其力”为育人目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入手,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着力培养他们的各种生存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职业技能、就业能力等,成长为自强自立之人。我校是一所以残疾学生为主的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肢残生、盲生、聋生、少数智障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德育工作必须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特校德育工作。

一、加强特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因此,特殊教育不仅要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教育,要求特殊教育工作者从有利于残疾学生终身发展出发,针对残疾孩子的不同特点,选用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补偿缺陷、挖掘潜能方面下工夫,满足残疾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二、当前特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中职特校的学生毕业后即面临着找工作,学校更重视学生技能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在评判和选拔人才上多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才能的考核,因而导致专业课教学工作相比较而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多样化,而德育工作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必然导致特校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2.德育内容太过笼统,教育方法僵化

特校德育工作应符合残疾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德育内容应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的德育方法的优势在于注重德行的培养,注重自身修养的养成,注重德育的规范性和价值的统一性,而且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过去的德育方法多采用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多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德育的单一、方法的生硬导致了德育的低效。

3.班主任缺乏责任意识,德育工作不深入

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工作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教导、学生接受,最后定格在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个评价标准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现在的学生,所以越来越多的班主任感到力不从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给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三、特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德育观念现代化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观念的现代化是关键。德育观念的现代化主要包含五个内容:一是战略德育观,即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摆到战略的地位。二是素质德育观,即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三是科学德育观,即德育自身的科学性更加强化,德育体系、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将更加科学。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回归生活,注重个体情感的陶冶和情感的发展。四是全员德育观,德育应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必须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育人合力,使学校教育、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形成广泛的德育一致性。五是终身德育观,即德育是一项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同时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使学生终身受益。

2.创新德育工作的手段

(1)让德育在动态中生成

①随机遇生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牢牢抓住不期而遇的教学机会,利用学校生活诸方面的“事件”,对残疾学生展开随机教育。这种动态生成教育方式往往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它既可以发生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生在课堂外。这种随遇而行的教育方式自然而不生硬,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起到积少成多、潜移默化的功效。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将触角伸向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各种“事件”,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展开讨论,因此顺势引导,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强自我内省力,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形成明辨是非的思想品德。

②随人、事生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残疾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是因人而异。每个学生残疾类别不同,个性迥异,认识有高低,品质有落差,如采用单一的教育方法则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残疾学生,深入其内心,洞察其性格特点和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不同的方式,或直白或委婉,或正面或侧面,或暴风骤雨或润物无声……其次是因事而异。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等“大事”,有的只是日常行为中的一些“小事”;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则为个别现象;有的长期存在,有的暂时出现。因此,应动态应对,采取相应策略,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2)让德育教育走向社会化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健康发展。要通过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社会活动,在不同的角色实践中自觉实践价值规范和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学校德育向校外拓展,努力形成一个学校为主、家庭参与、社会协作“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所承担的教育职能,形成教育合力,依靠社会各种力量协助学校做好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社会化。

(3)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

通过多年的特教工作,我们认识到:学生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残疾,最后成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包袱。德育工作就是要塑造完整的人、心理健全的人、有用的人。为此,根据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珍爱生命”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女性健康常识、抗挫折教育等讲座,对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培养残疾学生热爱人生、正视生命的态度和品质,为他们回归社会、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在“全社会都应关心教育”的倡导下,学校德育工作已逐步与时俱进。特校必须紧密结合残疾学生的特殊性,有针对性、有区别地进行引导改善,提升特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效,促进特校德育工作的优质、高效展开,使学生达到立志自强、充满爱心、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其东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4,2,26。

[3]鲁杰 王逢贤 主编 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申建华 在苏州市教育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苏州教育,2004,(9)。

[5]徐忠平 德育:为生命奠基[J]. 德育教育与研究,2005,(5)。

上一篇:如何提高企业政工队伍的素质与建设 下一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