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急性心肌梗死80例患者的临床护理的探讨及体会

时间:2022-10-12 01:05:30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80例患者的临床护理的探讨及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急性病;心肌梗死的护理;人性化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科疾病中较为常见,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及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表现为心绞痛、肢体放射性疼痛、气急、头晕等,部分患者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对患者早期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梗死面积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人性化护理,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35~80岁,平均(63.5±3.6)岁。均经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检查后确诊。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平均(61.5±3.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1~80岁,平均(65.1±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对患者加强监护,若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则应延长病情监测时间。同时,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观察患者呼吸、神志及末梢循环情况等,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对心肌酶进行监测等,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

1.2.2.1吸氧 该病为心肌急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坏死,因此,应及时为患者增加氧和能量供应,可对患者心肌缺氧起到改善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区,减轻患者心肌缺氧性损伤。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待病情减轻后可改为低流量吸氧[2]。

1.2.2.2 合理饮食 患者发病1d内应禁食,2d后可适量进流食或软食,以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能量、低胆固醇、低脂肪及产气少的食物为宜。因过饱会加重患者心脏负担,所以,应尽量少食多餐,禁忌食用刺激性食物、吸烟、饮酒等。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摄入钠盐,并对患者出入液量进行详细记录。

1.2.2.3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胸前剧烈疼痛等特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加重病情[3]。对此,应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不仅能融洽护患关系,还能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4]。

1.2.2.4疼痛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有剧烈的胸痛,容易导致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而最终使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同时,患者在疼痛期间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在交感神经过度活动的情况下会引起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等进一步增加心肌耗氧量。因此,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患者止痛剂,哌替啶、吗啡为常用镇痛药,吗啡能有效解除心肌梗死患者疼痛,并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5]。患者使用镇痛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等变化,避免因药物因素对患者呼吸、循环的抑制。

1.2.2.5溶栓护理 早期为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缩小梗死范围主要采用溶栓治疗,链激酶和尿激酶为溶栓疗法常用的药物。患者溶检治疗期间出血为常见并发症。对此,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血、便血及皮肤黏膜出血等现象,并观察患者意识、肢体情况、胸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及有无出现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等。此外,在溶栓治疗时应持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主要因溶栓可导致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所以,必须随时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备好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各种抢救药物及抢救器械以便及时进行抢救[6]。

1.2.2.6康复指导 患者病情改善后可指导患者进行适量活动,帮助患者在室内缓步走动或在床上活动四肢,运动量以不会引起患者气短或心脏不适为宜[7]。在患者康复期应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若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胸闷、气短等,应立即让患者停止活动,直到恢复活动前状况为止[8]。同时,鼓励患者树立乐观向上心态,安心休养,保持精神愉快,减少情绪波动,以维持病情的稳定和促进早日康复。

1.3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评价护理质量。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患者在心理、生理、精神等方面处于满足而舒适状态,减少或降低不适程度,减少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人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与常规护理模式比较,更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并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亚男,鞠秀彩,许秀连.急性心肌梗塞99例临床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2009,22(2):47-49.

[2]丁爱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9):115-116.

[3]武红英.9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318-320.

[4]石蕤.对2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2):193-194.

[5]郑杨,孙立波.一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护理的路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8):116-117.

[6]皮静花.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全程优质护理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19):105.

[7]郑爱华,江雪辰.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特点及护理探讨[J].健康大视野:医学手册,2006,14(3):63.

[8]姚林英.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85-86.

上一篇:中医综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下一篇: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放射性皮炎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