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工业经济会议讲话

时间:2022-10-12 01:01:59

全市工业经济会议讲话

一、充分肯定去年工业经济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60.89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财政总收入91.77亿元,增长23.61%。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87.71亿元,增长16.5%,占GDP的50.95%;工业税收占税收总额88.13亿元的56.37%;工业用电量76.8亿千瓦时,增长11.9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85.42亿元,增长28.5%,连续三年增幅在30%左右(2004年增长31.8%,2005年增长32.7%),总量为2003年的2.37倍,3年翻了一番;实现销售收入1323.53亿元,增长29.5%;实现利税114.31亿元,增长29.9%,其中利润66.44亿元,增长33.7%;产销衔接良好,累计产销率98.32%;工业十一项评价考核得分263.92分,比上年同期高21.28分。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突破。通过“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全市重工业进程加快。去年,重工业完成规模以上产值782.1亿元,轻工业完成603.32亿元,重工业产值增速快于轻工业13个百分点;重工业占比为56.45%,高于轻工业近12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利税绝对额高于轻工业10亿元,增速高于轻工业6.14个百分点。五大行业共实现产值719.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总产值的51.91%,排序再次发生积极变化。纺织工业(含纺织业、纺织服装业、化学纤维业)总量仍居第1位,占比比上年下降近3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53.0%,总量跃升为第2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8.0%,总量上升到第3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2%,总量从前二年的第2位退至第4位;木材加工业增长30.7%,总量保持第5位。电子信息产业也快速增长,增长44.6%。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成效显著,全市累计拆除水泥机立窑65座,其中去年12座,提前一年完成拆除全部水泥机立窑任务,成为无机立窑市;累计拆除粘土砖瓦窑58座,其中去年18座。

(三)企业规模质量得到新提升。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投入。去年,全市累计完成地方工业性投入238.73亿元,增长18.52%;引进工业内外资项目实到资金分别占实到内、外资总量的73.49%和87.87%;飞剑杆塔玻璃绝缘子、栋梁高精度铝厚箔、尤夫工业纤维扩建、开元墙材、特拉新材等一批“大好高”项目竣工投产。积极组织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区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677个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企业规模和活力显著增强。到去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175家,新增234家;年营业收入超亿元且利税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66家,新增34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34家,新增11家;超10亿元以上企业18家,新增2家;超20亿元以上企业7家,新增4家;久立、栋梁年营业收入跃上30亿元台阶,升华达到46.19亿元。市明星企业平均规模比2005年提高6亿元,比2003年(第一批)提高15亿元。

(四)工业循环经济与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53%;有71家企业进入清洁生产企业实施行列,5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有8家企业列入市级绿色企业;118家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0多亿元,回收利用废旧物资180万吨;有8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余热发电机组,可实现年节能7.8万吨标煤(其中节电1.23亿千瓦时)、节水165.9万吨。全市拟培育的19个市示范(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去年新增开发土地面积6264亩,累计达到46.44平方公里;新进企业201家;从业人数达到12.78万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36亿元;完成工业性投入84.07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10.5亿元,增长33.3%,占全部的36.85%。九大工业强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97.98亿元,增长33.5%,平均规模超过7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0.40亿元,增长31.82%;实现利润30.44亿元,增长34.86%;上缴税金20.70亿元,增长28.09%。

二、正确把握今年工业经济工作面临的形势

总体上看,今年世界经济可望保持较快增长,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国内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党的十七大召开也将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最近,国家出台了内外资企业两税合一的税收政策,同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技术创新、装备制造等领域将继续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我市与全省一样,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特别是内生性增长机制已经初步形成,民间资金投入相当活跃,内外资引进持续强化,出口和消费拉动总体上仍保持强势增长,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同时,全社会关注支持经济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浓郁,各级各部门合力扶工的举措更为有力。所有这些,都为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今年宏观环境和工业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条件和不确定因素:

(一)增本减利矛盾依然突出。尽管去年企业经济效益较好,但影响去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增本减利因素,今年仍将继续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大大压缩了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的赢利空间,对出口企业竞争力带来较大挑战。出口退税率结构性调整后,进一步影响轻工、纺织、冶金、机械等行业出口。原材料价格的涨幅波动仍将刺激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业等行业的成本增长。工业电价上涨,工业用地价格也将上涨,社保、环保、安全、社会责任等增支因素影响也将不断加大。同时,企业“两项资金”和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断攀升,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也相应增长。这些都将给企业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形成较大压力。

(二)保持投资合理增长难度加大。一方面,工业发展空间受限,符合“两规”的可用土地越来越少,国家仍将严把土地闸门,并实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制度和招拍挂制度,提高了工业用地获取门槛和投资成本,项目落地难度会越来越高。同时,工业平台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配套难等矛盾依然存在,成为制约工业投资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通过连续几年的大投入,一部分企业进入了投入后的调整期,一部分企业由于投资实力和后劲不足,特别是项目效益发挥不理想,以及过分依赖数量扩张等因素,导致企业投资实力和后劲不足。此外,土地报批手续环节多,征地、拆迁、安置等政策处理难度大,也都给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压力加重。近年来,全市各级各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能源利用效率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高出全省平均水平。随着全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产业仍将继续增长,必然导致工业高速增长与资源支撑和环境承载能力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总体上看节能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应的投入还很不足,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力度还不够。节能降耗机制有待完善,服务体系有待健全,企业主动性、自觉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节能降耗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都尚未做好节能降耗的充分准备。

(四)技术创新能力滞后。目前,全市行业技术中心基本上还是空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全省发展相对较慢。在已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能对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主体作用、成效良好的中心不多。同时,企业技术资金投入仍然偏低,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今还属于无研发机构、无研发人员、无研发经费的“三无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量明显不足,发明专利也很少。由于核心技术缺乏和创新能力不足,使得我市制造业一方面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生产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地方、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潜力和实力,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方面不提高,终将在竞争中遭淘汰,这是最大的潜在危机。

此外,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进度和功能作用发挥很不平衡,产业集聚不足,块状经济“低小散”问题也还十分突出,产业集群发展进程不快,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把握好以下五个关系:

第一,必须坚持好中求快、扩量提质并举。工业是全市经济主体、税收主源、就业主渠道,必须坚定不移发展工业经济,着眼于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发展中提高。再者,尽管近几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周边城市的差距依然明显,量不大、质不高,必须量质并举、逐年提高。在今后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方针,高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旗帜,推进“二三三”结构调整,做到大中小企业并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和提高增长质量并举,好中求快、稳中求进,力争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工业经济、节能降耗减排共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2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多数企业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规模扩张之路。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面临市场、资源、环境等要素的严重制约,已难以为继。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就必须加快优化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节能降耗减排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做到把节能降耗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与淘汰落后结合起来、与强化管理结合起来。

第三,必须坚持产业要素集聚、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产业集聚、要素集聚,既是应对资源要素约束的需要,也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市场等各种综合手段,加大促进产业集聚、要素集聚的力度,向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区)集聚,促成一批投资规模大、综合效益好、对产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大好高”项目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区)落地和建设。要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区)的提档升级,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板块,实现园区带动和示范效应,形成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开放型经济、内生性经济互促共进。随着今申苏浙皖、申嘉湖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和杭湖宁城际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我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招外资、引内资的条件更为优越。加上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比较优势,以及一定的产业基础,我市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条件将越来越好。要自觉地把**放到长三角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审视,放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去思考,用更加开放的胸怀谋划新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十分重视内生性经济的发展,保护和激发群众创业发展的积极性和活力,大力营造创新、创业、创优的氛围。要把家庭工业的提升作为发展块状经济、富民惠民的重要工作来抓,把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作为构建和谐工业体系的重要工作来抓,形成千家成长万家培育、共同创业的良好局面。

第五,必须坚持制度创新、构建和谐企业两手齐抓。这几年企业上市工作年年有收获,但总的看,上市企业还是太少。要继续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坚持不懈做好股份制改造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上市企业的培育、辅导工作,推动优势企业加快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做优做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吸纳风险投资、社会资本等形式,做大、联大、靠大。要强化和谐稳定的意识,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进一步增强维护和谐稳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构建和谐企业。要善待职工、善待群众,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心从业人员切身利益的问题,注重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着力抓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

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抓好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不断深化“企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活动,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工业经济的各项工作任务。具体要突出抓好以下五方面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大工业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既是保持短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也是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力的需要,更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要在进一步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从**的实际出发,做到有保有压,全力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率,并努力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上取得积极成效。

一要狠抓重大工业项目。认真实施“十一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和“一核两带”先进制造业布局规划,推进“二三三”工业结构调整,加快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有明显提高;不断改造提升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今年重点抓好100项亿元以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确保开工建设60项、开发储备40项;组织实施200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竣工投产三分之一以上;规划储备200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各地要根据各自实际,有选择地抓好一批对当地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工业投资项目,予以重点推进。

二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确保今年完成工业性投入266亿元,这个任务很艰巨。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工作意见,在突出重点、抓好大项目的同时,鼓励和引导面上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外延扩大建设与内涵改造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内涵改造提高,着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做强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市经委要抓好重点骨干企业“三年投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储备项目库。各地对重大投资项目和技改项目要早掌握、早介入、早做前期。要建立健全项目推进长效机制,做好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和分级推进、管理工作,切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三要招外资、引内资、聚民资“三资”并重。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重点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央大企业大集团、全国行业龙头企业、省外著名民营企业等到我市落户,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领域,更加注重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智力和管理的有机结合,把引内资、聚民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确保今年引进内资6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内资不低于45亿元,高新技术内资不低于16亿元。

四要加强工业园区(功能区)的建设管理工作。按照示范工业功能区和重点工业功能区的标准,以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先行区为目标,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功能区),科学制定并实施工业园区(功能区)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导向规划,严格把好企业入园的准入关。加快园区的“五通一平”、标准厂房、集中供热、集中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工业集中、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把园区建设与引进高技术项目、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强化产业链招商。今年培育的19个工业园区(功能区)的全部工业总产值要达到7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以上;基础设施投入达到5.6亿元;新增开发面积达到5千亩;工业投入达到95亿元;实交税金达到18亿元。有条件的园区要做好扩容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强镇工程,做大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做强产业集群,做优产品档次。

(二)着力强化技术、管理、品牌和发展模式四大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市正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要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大力推进企业全面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实现新的突破。这也是实现“**制造”到“**创造”的必由之路。

一要坚持发展模式创新。走节能降耗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确保今年完成万元GDP能耗降低4.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3%以上,为达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打好基础。工业战线应主动承担起节能降耗主力军的重任,化压力为动力,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完成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责任制,包括监管机制、工作问责制、综合能耗指标定期公报制和固定资产投资合理用能联审制等,落实责任,实行严格考核。要点面结合,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在面上,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新工艺、新设备的运用,加大技术改造。在点上,今年组织实施45个工业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确保4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充分运用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新上项目,禁止高污染项目进入。继续加大淘汰高消耗、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力度,加快拆除小锅炉和推进一批工业锅炉脱硫改造,加速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依法关闭一批整改无效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今年确保拆除32座粘土砖瓦窑。

二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机制。市明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要着眼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提升现有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的作用,加大科研投入,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加快形成产业化。市重点骨干企业和有条件的企业要围绕新产品开发、产业链配套等方面规划新项目,延长上下游产品,增加品种,扩大规模。上述企业要确保用于技术开发的实际费用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不断加强企业研发设备配置和相关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积极采用国内先进设备和引进关键技术装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稳定、紧密的外部专家支持系统,通过建立产学研联合体等途径,引进、消化、吸收国内高端技术、企业自身需要的适用技术和提升产业产品科技含量的先进技术。中小企业要加强短平快项目、科技成果应用项目的引进,以项目实施来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今年力争完成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200项,通过省级鉴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达到50项,完成市级以上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

三要大力推进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举,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保障技术创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培育辅导企业,使之进入上市后备梯队,加快上市进程,今年争取1-2家企业挂牌上市。要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要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高度重视资金运作和资金的筹措,通过多种途径融资筹资,全面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同时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生产流程、经营流程再造,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档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要强化基础管理,特别是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管理,完善节能管理制度,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全面开展“四节一利用”。要切实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经营等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同时加强对全体从业人员的系统性培训,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四要大力推进品牌创新。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业和区域,鼓励企业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和商标注册。突出抓好童装、实木地板、座具等重点产业集群的专利侵权、商标侵权等行为的执法监管工作,推动市场资源向品牌企业、品牌产品流动,推动产业集群由价格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变。积极推进标准化战略,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或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上升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快建立童装、实木地板、座具等区域性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实施好“浙江省应对技术贸易壁垒技术创新专项计划”,加快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和防范机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推进区域品牌、集群品牌发展。在“特”字上下功夫,发挥产业产品优势,走特色品牌发展之路,重点扶持、发展和保护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品牌产品群体,实现“制造优势”向“品牌优势”跨越。在“创”字上下功夫,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坚持把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走品牌创建之路,加大创建、提升、经营、延伸品牌的力度,做到无牌变有牌、有牌创品牌、品牌化名牌。今年力争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只,中国驰名商标1件;浙江名牌产品10只,浙江著名商标10件;市名牌产品30只,市著名商标30件。

(三)坚持抓大扶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新飞跃。

中小企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生力军。要按照省、市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新飞跃的总体要求,着力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一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今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或利税总额超1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22家,其中:德清县3家,长兴县5家,吴兴区6家,南浔区6家,**开发区2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30亿元或利税总额超2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12家,其中:50亿元以上的,德清县、吴兴区各1家;30-40亿元的,长兴县1家,吴兴区2家,南浔区1家,**开发区1家;20-30亿元的,德清县1家,吴兴区2家,南浔区2家。培育市明星企业10家左右,其中:德清县2家,长兴县1家,吴兴区4家,南浔区2家,**开发区1家。今年明星企业准入标准又有新提高,标准是营业收入30亿元并且市内制造业营业收入17亿元以上;市内企业实现利税3亿元以上并且市内制造业实现利税1.6亿元以上;同时,增加了实交税金和环保、安全等硬指标。列入培育的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先进制造业的方向和突出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做强的目标,认真谋划企业的发展战略,制订并实施自身发展规划。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在做强主业基础上,采取购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施资产重组;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和人才优势,直接在省外、国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设计制造基地、研发中心和建立营销网络,继续保持出口平稳增长,重点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上下功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军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进军,开辟企业新的发展领域。

二要着力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的小企业。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组织实施省“千家成长万家培育”工程,做好微小企业培育工作,不断健全微小企业数据库建设,对入库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尽快使之壮大为规模以上企业。继续实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坚持公共财政的正向放大作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微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今年争取新增小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0亿元,受惠企业超过1500家。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组建担保公司,以缓解小企业贷款难。加快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型,鼓励家庭生产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提高技术含量和专业化配套水平。通过加强中小企业的培育,促使其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并和大企业配套,形成相互协作、功能互补的专业分工体系。

三要着力培育壮大重点骨干企业和优质企业。今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超1亿元且利税总额超1千万元的大企业200家以上,其中:德清县37家,长兴县37家,安吉县20家,吴兴区42家,南浔区48家,**开发区16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或利税总额超5千万元的大企业集团40家,其中:德清县7家,长兴县8家,安吉县3家,吴兴区8家,南浔区12家,**开发区2家。组织开展优质企业认定活动,突出社会贡献度、单位产出、环保节能、创新能力等运行质量指标,每年在重点骨干企业基础上,考核认定30家左右“优质企业”,引导所有企业与国际规则接轨。要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形成小企业竞相发展、优质企业示范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发展、大中小企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四)加强监管,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也是改善经济环境的有力举措。要进一步切实加强监管,落实责任,强化整治,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和谐发展。

一要切实加大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规范引导,打假治劣;强化整治,完善制度;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食品安全和社会监督体系建设,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强化食品安全市场准入,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继续开展评比“**市诚信示范企业”、“**市诚信企业”和创建“和谐企业”活动,打造“信用**”。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要求,突出抓好教育、培训、检查、整改等重点环节,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和环保安全的监管,严格安全执法,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管理。抓好经常性的安全宣传和化学危险品生产销售、工矿企业和锅容管特的安全整治,深化推进“多员合一”的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努力减少和降低事故发生率,防止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地专项整治活动。

二要强化企业和谐发展的意识。企业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要求和社会法人应有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行业重任,加以自律,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追求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把对企业负责与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统一起来,把企业终极目标与员工目标统一起来,从而推动企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体说,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劳动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税法》、《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的关系,承担起必须的基本社会责任,做诚信企业。对经营伙伴要诚信,做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对员工要诚信,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平分配企业利润,保障员工合法的收入权益,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对社会要诚信,做到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自觉履行对公共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和各项社会义务,维护公共环境质量,维护企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企业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企业主要负责人要负第一责任。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层层落实到岗到责,规模企业必须明确专人专职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要制定安全生产实施计划,加大必要的安全投入。当前重点要围绕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制定符合工作实际的员工作业行为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不断强化对员工安全行为的约束,构建起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全员培训责任制,加强对安全培训效果的考核,实行培训考试成绩与工资、奖金挂钩。在不断强化企业员工安全意识的同时,共同做好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工作,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优化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经济管理,服务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以企业为中心的良好发展环境,以项目为中心的良好投资环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的良好创业环境。

一要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在近两年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方式。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减少环节,逐步实现市、县区、重点乡镇行政审批便民服务网络的三级联动。加快重点项目审批速度,着力抓好规划、立项、土地、环评等互为前置审批的效率提高,进一步推广运用“六小行业”联审办法。强化行业管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推进政务公开、政策公开,提高透明度。

二要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技术、信息、培训、检测、设计、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建设步伐。积极筹建全市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建立工业经济高级人才资源库和研发装备资源库,发挥**工业网等载体作用,建立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快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围绕具有一定特色优势的童装、木地板、座具、蓄电池、印染、水处理设备制造等集群性产业,加快建设起若干个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与科研院所相联系的技术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提高区域内产业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

三要加强经济运行的预警预测。积极适应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与调控,坚持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相结合,完善工业经济预测预警系统,科学判断经济发展走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及早提出应对措施。加强对纺织、建材、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等主要产业的运行监测,重点关注前几年投资过大、生产能力扩张过多的敏感行业的运行情况,防止工业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完善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在线统计等工作,及时帮助企业解决运行中碰到的问题,跟踪掌握企业运行中生产成本、两项资金和利润税收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及时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和指导性意见,促进重点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四要加强资源要素的综合协调。经济综合部门要会同国土等部门加大工业用地保障的工作力度,做好已农转未供地项目、符合“两规”未农转项目的清理,提高工业用地供给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优先支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地方建设用地折抵指标中的6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探索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认真做好土地挖潜工作,盘活闲置土地、厂房、设备等存量资产,完善推进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建设使用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眼睛向内,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开展“万家企业挖潜节地行动”,着力提高工业集约用地水平。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切实加大金融服务创新,金融部门要确保今年新增贷款额的40%用于工业。加强企业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加大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深入实施中小企业“千家成长万家培育工程”,大力开展“千名创业万家培训活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

上一篇:金融联席会议讲话 下一篇: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