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农村薄弱高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10-12 12:48:44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薄弱高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2010年秋,新课程实验在甘肃省高中学校全面铺开。在农村薄弱高中学校,大面积的 “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农村薄弱高中是指地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办学条件落后且生源基础较差的普通高中学校。现将农村薄弱高中“学困生”教育转化的措施进行总结探讨,以与大家商榷。

一、“学困生”的特点及成因

“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又称学习障碍,它是指各类学生学习期间产生厌学、恐学、逃学、拒学、变相休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低下或突然低下,虽经主观努力,百般辅导、学习依然困难。普通高中的学习困难生(“学困生”)一般指智力正常、能力有缺陷、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学习成绩、学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在班里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在正常教学情况下难以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究,发现它的产生与许多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有关。 客观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主观因素与学生自身不努力等因素有关。因此,做好他们的教育转化,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对于“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除了有一颗爱心外,关键是要讲究教育艺术,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学困生”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如何把“学困生”转变为“优秀生”,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措施:

(一)重视对“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学生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优秀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譬如心理特征积极向上,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等。而“学困生”正好相反,总是自卑、自暴、自弃,觉得低人一等,认为自己是教师看不起的“学困生”,如果教师再不关心爱护这些弱势群体,那么在情感上,师生之间就会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下降,自信心会丧失,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最终让“学困生”转变为“后进生”。

(二)帮助“学困生”制定学习计划

高中学生的学习计划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往往被“学困生”所忽视。教师可以帮助“学困生”制定计划,及时掌握三维目标等。通过计划,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有助于完成老师的课堂要求,更有助于人生目标的达成。

(三)督促“学困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俗语:“教无定法”。而学习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来选取合适的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困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四)教会“学困生”应试技巧

新课程背景下,通过学业测试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测试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在学业测试屡战屡败的学生来说,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方式告诉他们课程知识将会给以后的人生带来多少收益,仍会挫败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有些学习动机比较高的“学困生”,认为“平时也很认真,感觉掌握的不错呀,怎么就是成绩不高?”。在此情况下就是没有掌握好应试技巧。除了在考试过程要调整好心态之外,还应注意总结、归纳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对选择题要怎么来答,用排除法还是直接选择法?而且教师在平时就应该强调进行总结归纳,只要在考试时候灵活应用就可以了。在平时教学过程要及时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学业测试中学生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五)磨练“学困生”毅力

多数“学困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困生”的求知欲望不高,从而导致学习的毅力比较差,很难做到对遇到的学习问题进行深入、长时间的思考,一旦遇到问题,容易退缩。并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

(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和前提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教学科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变“‘要我学’到‘我要学’”。2.注重对“学困生”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习惯提问优生,把“学困生”冷落在一旁。时间一长,“学困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很差。3.开展互帮合作学习小组,以优生辅导差生。使“学困生”完成先前对优生由憎恨到羡慕的心理转变,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用“兵教兵”的方式,让优生与“学困生”交朋友,通过,请优秀学生作演讲 ,举办优秀生事迹展览等形式,使榜样的力量在“学困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找到学习的楷模、行动的指南,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七)提醒“学困生”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即身体、心理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高中学生只有身心健康发展,才能让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之在智力、体力、学习和交际能力等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八)对“学困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也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是最了解本班级学习情况的。对于不同的“学困生”个体,教师应该有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意义

因笔者学校属于普通农村薄弱高中,“学困生”的人数较多,“学困生”问题的存在对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危害。在此背景下开展“学困生”研究,将会使一线教师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获得新的发现,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的同时,也丰富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实践阅历,通过及时掌握分析、制定切合各种 “学困生”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使一大批学生走出困境,为教育教学探索一条新路子。

总之,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在借鉴教育同行转化“学困生”经验的基础上,面对“学困生”现状,协调好所有参与任课教师成员,发挥团队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困生”,不断提高全体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理念,努力探索和总结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有效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夯实本校教学育人的理论基础,促使学校的育人工作和教学质量在新的历史时期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改革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刍议农村小学教学